0%

扈从温泉奉和姚令公喜雪

2025年07月05日

清道丰人望,乘时汉主游。恩晖随霰下,庆泽与云浮。
泉暖惊银碛,花寒爱玉楼。鼎臣今有问,河伯且应留。

苏颋

译文

扈从温泉奉和姚令公喜雪
随从皇帝游温泉,应和姚令公的《喜雪》诗
清道丰人望,乘时汉主游
清道使百姓仰望,汉主乘时出游
恩晖随霰下,庆泽与云浮
皇恩如阳光随雪飘落,喜庆的恩泽如云浮游
泉暖惊银碛,花寒爱玉楼
温泉温暖,惊动了银色的沙石;花儿虽寒,却爱玉楼之美
鼎臣今有问,河伯且应留
如今重臣有所询问,河伯也应暂且停留

词语注释

扈从(hù cóng):随从,侍从
霰(xiàn):雪珠,小冰粒
碛(qì):沙石,沙滩
鼎臣:重臣,朝廷重要官员
河伯:古代传说中的河神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一个冬日,长安城外的骊山温泉宫被一场瑞雪装点得宛如琼楼玉宇。时任中书令的姚崇(姚令公)目睹此景,挥毫写下《喜雪》诗篇,以颂圣明。彼时张九龄作为文学侍从随玄宗皇帝幸温泉宫,奉和此作,遂成《扈从温泉奉和姚令公喜雪》。

史载开元八年(720年)冬,玄宗率百官赴温泉宫避寒,恰逢大雪。这场雪被视作"瑞雪兆丰年"的吉兆,姚崇作为执政宰相率先献诗,张九龄时任司勋员外郎,以"清道丰人望"起笔,既暗合《汉书·礼乐志》"清道丰报"的典故,又巧妙将玄宗比作汉武巡游的盛况。"恩晖随霰下"二句,以雪霰喻皇恩,云浮状祥瑞,展现出台阁体特有的雍容气象。

诗中"泉暖惊银碛"的奇绝想象,实源于骊山温泉蒸汽与积雪交融的特殊景致——华清池畔的汉白玉栏杆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恍若神仙窟宅。尾联"鼎臣今有问"所指,正是姚崇作为宰相(鼎臣)在雪天向皇帝进呈祥瑞颂的史实,《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曾将姚崇此类应制诗"贮于锦函,置于案头"。张九龄此作既恪守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又以"花寒爱玉楼"的清丽笔触,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赏析

雪,是这首诗的灵魂意象。诗人以"霰"为切入点,将皇家游幸的盛况与自然奇观融为一体。"恩晖随霰下"一句,巧妙地将帝王恩泽比作纷扬的雪霰,既写实景又寓深意,正如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评:"以天象喻人事,恩泽如霰之普降,气象宏阔而寄意遥深。"

"泉暖惊银碛"与"花寒爱玉楼"构成精妙对仗。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惊'字用得极妙,既写温泉融化积雪的物理变化,又暗含臣子对皇恩的惊喜之情;'爱'字则赋予寒花以人格,玉楼积雪的景致成为审美对象,体现诗人高雅的情趣。"这种冷暖对照的意象组合,展现了宫廷诗歌特有的精致与含蓄。

尾联"鼎臣今有问,河伯且应留"用典不着痕迹。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此联:"化用《庄子·秋水》河伯典故,将姚令公比作鼎臣,既颂其位高权重,又以'河伯留'暗示祥瑞应时而生,颂圣而不露痕迹,可见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功力。"

全诗情感层层递进,从首联的庄严气象到颔联的感恩之情,再到颈联的审美愉悦,最终归于尾联的颂扬之意。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道:"张说将奉和应制诗写出了新境界,在规整的格律中注入清新气息,雪意象贯穿始终,既符合奉制诗的礼仪要求,又透露出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清道""汉主""鼎臣"等词的选择,体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周勋初在《唐诗大系》中评价:"此诗虽为应制之作,却无堆砌之弊,用典自然,写景生动,将皇权威严与自然之美完美结合,反映了开元时期宫廷文学的健康风貌。"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说此诗以扈从温泉为背景,将皇家气象与自然奇观熔铸为玲珑玉璧。**"恩晖随霰下,庆泽与云浮"**二句尤为后世称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以天家雨露化入雪花意象,既见圣泽广被之象,复得缥缈仙姿,帝王气象与隐逸之趣竟在此十字中水乳交融。"

**"泉暖惊银碛"**之"惊"字,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盛赞:"着一'惊'字而地脉回春之态尽出,温泉融雪之景顿活。较之王维'青霭入看无'之静观,更多三分造化惊诧之趣。"

末联**"鼎臣今有问,河伯且应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有会心:"此中暗藏《庄子·秋水》典故,却将庄周寓言里河伯的惶恐,化作对皇恩浩荡的礼赞。张说以文学侍从之臣,能在颂圣诗中葆有如此灵动的思致,诚为盛唐'台阁体'别开生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