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的一个冬日,长安城外的骊山温泉宫被一场瑞雪装点得宛如琼楼玉宇。时任中书令的姚崇(姚令公)目睹此景,挥毫写下《喜雪》诗篇,以颂圣明。彼时张九龄作为文学侍从随玄宗皇帝幸温泉宫,奉和此作,遂成《扈从温泉奉和姚令公喜雪》。
史载开元八年(720年)冬,玄宗率百官赴温泉宫避寒,恰逢大雪。这场雪被视作"瑞雪兆丰年"的吉兆,姚崇作为执政宰相率先献诗,张九龄时任司勋员外郎,以"清道丰人望"起笔,既暗合《汉书·礼乐志》"清道丰报"的典故,又巧妙将玄宗比作汉武巡游的盛况。"恩晖随霰下"二句,以雪霰喻皇恩,云浮状祥瑞,展现出台阁体特有的雍容气象。
诗中"泉暖惊银碛"的奇绝想象,实源于骊山温泉蒸汽与积雪交融的特殊景致——华清池畔的汉白玉栏杆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恍若神仙窟宅。尾联"鼎臣今有问"所指,正是姚崇作为宰相(鼎臣)在雪天向皇帝进呈祥瑞颂的史实,《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曾将姚崇此类应制诗"贮于锦函,置于案头"。张九龄此作既恪守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又以"花寒爱玉楼"的清丽笔触,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