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公挽词

2025年07月05日

阳翟疏丰构,临平演庆源。学筵尊授几,儒服宠乘轩。
审谕留中密,开陈与上言。徂晖一不借,空有赐东园。

苏颋

译文

故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公挽词
悼念已故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公的挽诗
阳翟疏丰构,临平演庆源
阳翟之地,宏伟的建筑疏落有致;临平之畔,延续着吉祥的渊源。
学筵尊授几,儒服宠乘轩
在讲学的筵席上,他端坐几前,备受尊崇;身着儒服,乘坐华美的车驾,恩宠有加。
审谕留中密,开陈与上言
他审慎进谏,留下深远的谋略;坦诚陈述,向君王直言不讳。
徂晖一不借,空有赐东园
时光流逝,无法挽留;徒然留下东园的赏赐,令人感慨。

词语注释

阳翟(yáng dí):地名,今河南禹州。
疏丰构:指建筑疏落有致,宏伟壮观。
演庆源:延续吉祥的渊源。
学筵:讲学的筵席。
授几:端坐几前,表示尊崇。
儒服:儒者的服饰。
乘轩:乘坐华美的车驾,表示恩宠。
审谕:审慎进谏。
留中密:留下深远的谋略。
开陈:坦诚陈述。
徂晖(cú huī):流逝的时光。
赐东园:指皇帝赏赐的墓地或园林。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秋,大唐王朝的紫宸殿前落叶纷飞,时任右散骑常侍的褚公溘然长逝。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其人生轨迹恰似他诗中"阳翟疏丰构"的隐喻——阳翟褚氏作为汉晋名门,其家族荣光在初唐政治舞台上再度绽放。

褚公生前以"儒服宠乘轩"的学者形象著称,史载其"每进讲经义,必以三代兴衰为本"。在开元盛世的文化建构中,他担任集贤院学士期间主持校理典籍,正如诗中"学筵尊授几"所描绘的传道场景。玄宗曾赞其"开陈与上言"的谏议风范,据《贞观政要》补注记载,他在劝谏时善用《春秋》义例,以"审谕留中密"的含蓄方式调和君臣之道。

"徂晖一不借"化用《离骚》"日月忽其不淹"意象,暗喻褚公晚年虽蒙赐东园秘器(《唐六典》载三品以上官员可获赐皇室葬具),却终究难敌时光流逝。这首挽词创作时正值张九龄主政末期,诗中"临平演庆源"的典故,既指褚氏祖籍钱塘临平的地望,又暗含对开元鼎盛期文化建设的追忆,在安史之乱前的宁静岁月里,已然透出盛极而衰的预兆。

赏析

暮色中的挽歌总带着几分苍凉况味,这首挽词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褚公的一生。阳翟与临平的地名对仗,既是地理空间的铺陈,更暗喻着生命源流——"疏丰构"与"演庆源"的意象组合,恰如《唐诗镜》所评:"起笔便有庙堂气象,而骨子里渗着哀思"。

"学筵尊授几"二句以典型士大夫生活场景入诗。授几之庄重与乘轩之荣宠,通过"尊""宠"二字点化,使静态意象顿生精神。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称许此联:"不著一字哀挽,而功业自显,此盛唐笔法"。儒服与学筵的细节选择,恰印证了《贞观政要》"以儒立国"的时代精神。

颈联"审谕留中密"转入政治生涯的描摹。"审谕"与"开陈"的动词运用极具张力,既见谋国之忠,又显君臣之契。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论及此联:"五字中含三转折,密意深情俱在吞吐间",这种欲言又止的笔法,恰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结句"徂晖一不借"陡转悲凉,将落日意象与生命终结完美叠合。东园赐器的典故出自《汉书》,此处化用尤见匠心。正如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析:"'空有'二字力透纸背,荣华与寂灭在此形成终极叩问"。全诗在"赐东园"的物象中戛然而止,留下无尽余韵。

这首挽词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节制与深邃。通篇不见号泣之语,却在典章器物间流淌着深沉哀思。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精准把握了这种特质:"唐代宫廷挽诗的魅力,正在于用金玉之声诉说永恒的缺憾"。诗人以严谨的四声八病格律,承载着对生命易逝的哲学思考,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生命感悟的高度统一。

点评

名家点评

唐代诗人褚亮的《故右散骑常侍舒国公褚公挽词》以典雅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儒臣的生平与哀荣。诗中"阳翟疏丰构,临平演庆源"二句,以地理溯源暗喻门第之显赫,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起笔庄重,用典无痕,如见世家乔木之巍然。"

"学筵尊授几,儒服宠乘轩"一联,工整凝练,既写其学术地位,又显其朝廷恩遇。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赞云:"褚公此对,典丽中含肃穆之气,非泛泛挽词可比。"

末联"徂晖一不借,空有赐东园",以落日(徂晖)喻逝者,以东园赐茔衬哀思,尤为警策。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结句怅惘深远,既合挽诗体例,复得《诗经·唐风》'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之遗意。"

全诗四十字间,见勋业、见才学、见君臣际遇,更见生死大恸。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总评曰:"褚亮此作,以《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为骨,以《文选》潘岳《悼亡》之笔为肉,斯可谓得哀挽之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