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秋,大唐王朝的紫宸殿前落叶纷飞,时任右散骑常侍的褚公溘然长逝。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其人生轨迹恰似他诗中"阳翟疏丰构"的隐喻——阳翟褚氏作为汉晋名门,其家族荣光在初唐政治舞台上再度绽放。
褚公生前以"儒服宠乘轩"的学者形象著称,史载其"每进讲经义,必以三代兴衰为本"。在开元盛世的文化建构中,他担任集贤院学士期间主持校理典籍,正如诗中"学筵尊授几"所描绘的传道场景。玄宗曾赞其"开陈与上言"的谏议风范,据《贞观政要》补注记载,他在劝谏时善用《春秋》义例,以"审谕留中密"的含蓄方式调和君臣之道。
"徂晖一不借"化用《离骚》"日月忽其不淹"意象,暗喻褚公晚年虽蒙赐东园秘器(《唐六典》载三品以上官员可获赐皇室葬具),却终究难敌时光流逝。这首挽词创作时正值张九龄主政末期,诗中"临平演庆源"的典故,既指褚氏祖籍钱塘临平的地望,又暗含对开元鼎盛期文化建设的追忆,在安史之乱前的宁静岁月里,已然透出盛极而衰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