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边秋薄暮(一作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
浦暗渔舟入,川长猎骑稀。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

苏颋

译文

海外秋鹰击
边塞的秋鹰在海外翱翔搏击
霜前旅雁归
寒霜降临前,远行的雁群已南归
边风思鞞鼓
边塞的风声让人想起战鼓的轰鸣
落日惨旌麾
夕阳下,军旗显得格外凄凉
浦暗渔舟入
昏暗的港湾中,渔船缓缓驶入
川长猎骑稀
漫长的河川上,狩猎的马骑稀疏
客悲逢薄暮
作客他乡的人,在黄昏时分更觉悲伤
况乃事戎机
更何况还要参与这战事军务

词语注释

鞞鼓(pí gǔ):古代军中所用的小鼓
旌麾(jīng 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
戎机:军事机务,战事

创作背景

秋风卷过边塞的枯草,暮色浸染着斑驳的城堞,高适的《边秋薄暮》便诞生在这铁与血交织的盛唐疆场。天宝年间,诗人以监察御史之职出塞蓟北,亲历安禄山治下烽燧连天的戍边生活。当他立于残阳如血的城头,见"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猛禽的凌厉与候鸟的仓皇,恰似帝国边疆的缩影——表面雄浑壮阔,内里却暗涌着危机。

暮色中的边塞弥漫着矛盾的诗意。风中隐约的鞞鼓声(《周礼》载"鞞鼓以节军旅"),与落日下低垂的旌麾构成奇特的二重奏,既让人想起汉代李陵"鞞鼓动兮"的悲壮,又暗合当时军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残酷现实。渔舟隐入幽暗的河浦,猎骑稀疏于绵长的平川,这些意象在《汉书·匈奴传》记载的边塞日常中本应热闹,此刻却透露出诡异的沉寂。

当"客悲逢薄暮"的诗人遇见"事戎机"的军士,盛唐边塞诗便有了全新的维度。不同于早期《燕歌行》的慷慨激昂,此诗以《诗经·小雅》"岁聿云暮"的笔法,将个体生命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审视。那轮浸透秦汉烽烟的落日,此刻正照着天宝年间虚报军功的边将,也照着即将倾塌的帝国斜阳,让这首五律成为盛唐边塞诗最后的黄金绝响。

赏析

暮色中的边塞,总有一种苍凉而壮阔的美。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边关的画卷,每一笔都浸透着征人的愁思与无奈。

"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开篇即以猛禽与候鸟的意象形成强烈对比。秋鹰搏击长空,展现的是边塞的肃杀之气;而旅雁南归,则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正如学者傅璇琮所言:"鹰击与雁归,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恰似边关将士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意象的并置,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二句,更是将边塞的苍凉渲染到极致。风声如鼓,勾起对战争的回忆;落日余晖中,战旗显得格外惨淡。诗人王昌龄曾云:"边风萧瑟,最易引动征人愁绪。"此处的风与日,已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转入颈联,"浦暗渔舟入,川长猎骑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暮归图。渔舟归港,猎骑稀疏,这本该是温馨的场景,却因"暗"与"稀"二字而蒙上寂寥的色彩。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尾联"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直抒胸臆,道尽羁旅之愁。薄暮时分,本就是游子最易感伤之时,更何况身处军旅之中?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结句悲壮,余韵悠长,将边塞诗的情感推向极致。"

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鹰、雁、风、日等意象的层层铺陈,最终归结到征人的悲愁。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边塞风物,使得笔下的每一处景物都饱含深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的典型特征,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子安(王勃)《边秋薄暮》五律,骨力沉雄,直追盛唐。'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一联,苍凉壮阔,有建安风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评:"'浦暗''川长'二句,写尽边塞黄昏气象,暗字惨字尤见锤炼之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王勃此诗将庾信《哀江南赋》的苍茫与曹操《苦寒行》的悲慨熔于一炉。'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十字,道尽千古征戍之痛,较之后世边塞诗更显含蓄深婉。"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诗人以秋鹰、旅雁起兴,暗喻征人飘零。中间两联用视听通感:风鼓相和是听觉,落日旌麾是视觉,浦暗川长是空间,构成多维度的边塞图卷。末联点题,薄暮意象与戎机事态叠加,产生1+1>2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