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
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搜田。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苏颋

译文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
北方的山脉向东延伸入海,驰道高耸仿佛连接天际。
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
顺应天时,日月星辰的光辉倾注;登高望远,世间万物尽收眼底。
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
俯瞰河内城邑,平视洛阳平原。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停下车驾,平定险要关隘;旌旗招展,横跨山泉之间。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搜田。
清晨山岩中传来警戒的木梆声,春日里忙于巡视农田。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德行深厚如周王般受人敬仰,歌声轻盈似汉后般流传后世。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
帝王巡游彰显典章制度,圣明思虑开启美好年华。
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愿以奏章呈递,恭迎圣驾回銮,庄严肃穆。

词语注释

奉和圣制:指奉命应和皇帝的诗作。
驰道:古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三光:指日、月、星。
按跸(bì):指帝王车驾暂停。
警柝(tuò):古代巡夜时敲击的木梆。
宸(chén)游:指帝王巡游。
回銮(luán):指帝王车驾返回。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光穿过太行山的层峦,唐玄宗李隆基的龙辇正行进在连接长安与洛阳的驰道上。这场声势浩大的东巡,发生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十月——彼时大唐王朝的国力如日中天,玄宗皇帝率百官登临太行,在苍茫山色中挥毫写下《登太行山中言志》,而时任集贤院学士的诗人,以这首精妙的奉和应制诗,为盛唐气象留下了金声玉振的注脚。

一、帝王巡狩的政治图景

太行山脉如青龙盘踞华北,其白陉古道乃"北山东入海"的军事要冲。玄宗此次东巡实为开元改制的重要环节:废止洛阳"东都"称号、整顿河北道屯田、巡视河东盐池。诗中"按跸夷关险"暗合《资治通鉴》记载的"发卒万人治驰道",彰显着中央政权对太行战略通道的绝对掌控。

二、应制文学的盛世修辞

在"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的俯瞰视角里,藏着宫廷诗的独特密码。"三光注"典出《汉书·天文志》"日月星辰,烛照天下","周王问"化用《穆天子传》西巡典故。诗人以星象喻皇权、借古圣比今王,恰如《唐诗纪事》所言:"开元应制,必熔铸经史,气象宏远。"

三、封禅仪轨的文学预演

"愿以封书奏"句透露重要玄机:此时距玄宗泰山封禅尚有两年,但太行巡狩已现端倪。《唐会要》载本次巡幸"备法驾,具仪卫",诗中"宸游铺令典"正对应这次带有封禅彩排性质的盛大出行。那"回銮禅肃然"的结句,恰似杜佑《通典》记载的"天子巡狩返跸,必告宗庙"的庄严场景。

当春搜田猎的号角回荡在山谷("春事下搜田"),当玄宗的墨迹在太行石壁上未干,这首应制诗已超越单纯的文字游戏,成为开元盛世最璀璨的文化标本——它以工整的骈俪记录着帝国巅峰期的地理征服、政治修辞与精神向往,让千载之后的我们,仍能从平仄韵律中听见盛唐的心跳。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太行山的壮丽景象,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寓意和帝王情怀。诗人通过"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的夸张手法,将太行山的雄伟气势与帝国的恢宏气象相融合,展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空间意识和帝国想象。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气象宏阔,骨力雄浑",正道出了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诗中"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二句,化用《淮南子》"三光"典故,既暗喻帝王德被四方,又以"万象悬"的独特意象营造出天地交感的崇高境界。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悬'字妙绝,既见山势之险峻,复显君临之气象"。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正是应制诗"颂圣而不露"的艺术精髓。

在空间叙事上,诗人采用"俯观""平指"的帝王视角,将河内邑、洛阳川等地理意象纳入宏大叙事。北宋《文苑英华》编者评此段:"如展舆图于目前,而帝王经略之志隐现其中"。这种"以山川为画卷"的写法,既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要求,又暗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隐喻。

诗歌后半转入典礼仪式的描写,"警柝""搜田"等意象源自《周礼》,通过"德重周王问"的典故互文,将当代帝王比附周文王。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揭示:"以周汉喻唐,乃应制体正格"。而"宸游""睿思"等皇家语汇的运用,在清代《御选唐诗》中被誉为"典丽中含飞动之致"。

结尾"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二句,看似平常的颂圣之语,实含深意。南宋《瀛奎律髓》指出:"'禅肃然'三字最见功力,既合封禅之典,又得含蓄之妙"。这种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审美体验的笔法,正是宫廷文学"化礼为艺"的典范。

全诗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地理空间、政治伦理与审美体验完美融合。正如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论:"在庄严的礼制框架中注入生动的山水精神,这是盛唐应制诗超越前代的根本所在。"诗人通过对太行山这一地理意象的艺术重构,既完成了"润色鸿业"的政治使命,又创造了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山水意境。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其气象之宏阔,令人想见张说"大手笔"风范。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有云:"燕公(张说)应制诸作,气象金闱,典丽中自挟山河之气。"恰可为此诗注脚。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曰:"发端即摄太行魂魄,以山海为砚,以苍穹为笺,帝王气象全在尺幅之中。"其空间张力直追汉赋,而"顺动三光注"以下六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星斗其文,山河其骨,典重中见飞动之势。"

诗中"按跸""张旗"之铺陈,深得应制体要义。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燕公扈从登高,必以王霸之气运于骈俪,此篇'德重周王问'一联,犹见以经术润色鸿业之能。"末四句转入讽谏,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独具只眼:"'愿以封书奏'句,于颂圣中暗藏谲谏,此正应制诗之难能处。燕公以政事之才运风雅之笔,故能典而不板,丽而不佻。"

全篇最妙在"俯观""平指"之视角转换,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如杜陵'齐鲁青未了'手段,以帝王之尊俯仰乾坤,而'警柝''搜田'等细笔又见圣主忧勤,遂使廊庙之作具《豳风》图绘之意。"此论可谓得髓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