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兴庆池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山光积翠遥疑逼,
水态含青近若空。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
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

苏颋

译文

兴庆池侍宴应制
在兴庆池侍宴应皇帝之命作诗
降鹤池前回步辇
仙鹤降临池边,天子车驾缓缓回返
栖鸾树杪出行宫
凤凰栖息在高高的树梢,行宫大门缓缓开启
山光积翠遥疑逼
远山苍翠欲滴,仿佛要逼近眼前
水态含青近若空
近处湖水清澈透明,宛如虚空
直视天河垂象外
抬头望见银河垂挂在天空之外
俯窥京室画图中
低头俯瞰京城,如同在画中一般
皇欢未使恩波极
皇上的欢乐还未达到极致
日暮楼船更起风
日暮时分,楼船上的风更大了

词语注释

步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驾
杪(miǎo):树梢
行宫: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殿
天河:银河
京室:京城
恩波:皇恩浩荡如波

创作背景

诗词《兴庆池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值盛唐气象最辉煌的时期。兴庆宫作为玄宗理政与宴游的重要场所,其龙池(兴庆池)畔常举行宫廷盛宴。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十六年(728年)后,玄宗频繁在兴庆宫举行诗会,命群臣应制赋诗,展现"文治"与"盛世"的双重图景。

空间意象

诗中"降鹤池""栖鸾树"皆指向兴庆宫特有的祥瑞景观。《唐两京城坊考》载,龙池畔曾豢养珍禽异兽,池周广植嘉木。诗人以"山光积翠""水态含青"的工笔描绘,暗合《明皇杂录》所载"每岁积翠池畔张灯结彩,君臣唱和"的盛况。

政治隐喻

"直视天河垂象外"一句颇具深意。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在兴庆宫建"勤政务本楼",标榜勤政。诗中天象与宫阙的呼应,既是对"天人感应"传统意象的继承,亦隐含对玄宗"圣君"形象的颂扬。末句"日暮楼船更起风",或暗指当时仍处巅峰却已隐现变数的盛世气象。

文学语境

应制诗在此时已突破六朝绮靡之风,呈现出"雄浑精工"的特质。诗人将宫廷宴饮的华丽("回步辇""出行宫")与自然山水的灵秀相融合,既符合"形神兼备"的盛唐审美,又暗含"颂圣而不失雅正"的应制规范,堪称开元年间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

碧波潋滟的兴庆池畔,诗人用金线般的文字织就了一幅盛唐气象的锦绣长卷。在这首应制诗中,皇家宴游的华贵气息与自然山水的灵秀之韵水乳交融,构成独特的"宫廷山水"美学范式。

意象的层叠与流动
"降鹤池前"与"栖鸾树杪"以仙禽意象开篇,将人间帝王行宫幻化为蓬莱仙境。学者傅璇琮曾指出:"双禽对举形成空间垂直构图,暗含天人感应的政治隐喻"。随后的山水描写尤见匠心,"山光积翠"的浓烈与"水态含青"的淡远形成色彩张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遥疑逼'与'近若空'的悖论修辞,使静态景观产生呼吸般的律动"。

时空的玄思与升华
颈联将视野推向宇宙维度,"天河垂象"暗用张衡《灵宪》典故,喻示皇权承天受命。叶嘉莹解析此句时强调:"诗人以天文视角俯瞰长安,将具体宫阙抽象为'画图',完成从物质到艺术的审美飞跃"。这种时空转换手法,恰如宇文所安所言:"盛唐诗人总能在有限场景中打开无限的宇宙之窗"。

情感的节制与深流
尾联在颂圣中蕴含微妙张力,"未使恩波极"既符合应制诗的礼仪规范,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葛晓音教授认为:"'日暮起风'的结句最见功力,表面写楼船气象,实则暗示皇恩如风泽被四方"。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美学在宫廷诗中的创造性转化。

全诗如一套精密的象牙雕球,外层是富丽堂皇的应制外壳,内层却旋转着山水诗人的性灵之光。在规矩森严的侍宴场合,诗人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美学的执着,这种双重性正是盛唐宫廷文学最动人的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景从外取,神自内流。'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二句,写尽虚实相生之妙。山色因远而愈显浓翠迫人,水光缘近反觉空明无物,此中理趣,非画工所能描摹。"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应制诗贵在气象雍容而不失骨力。此诗'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一联,以天河象外之壮阔,衬京室画图之精微,既见皇家气派,复得俯仰天地之思,真所谓'大中含细'者。"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指出尾联匠心:"'皇欢未使恩波极'故作顿挫,'日暮楼船更起风'忽开新境。以景结情,风起船摇之际,犹见君臣相得之欢未央,此正应制诗得体处。"

钱钟书《谈艺录》论其修辞:"'栖鸾''降鹤'双关君臣,化用《山海经》典故而如盐着水。唐人应制多堆砌,此诗独以'疑逼''若空'等虚字点睛,遂使板滞之题得空灵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