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送舒公

2025年07月05日

散骑金貂服彩衣,松花水上逐春归。
悬知邑里遥相望,事主荣亲代所稀。

苏颋

译文

散骑金貂服彩衣
您身着华美的官服,金貂点缀,彩衣飘逸
松花水上逐春归
在松花江的水面上,追逐着春光归去
悬知邑里遥相望
我深知在遥远的故乡,人们正翘首以盼
事主荣亲代所稀
侍奉君主,荣耀双亲,这样的美德世间罕有

词语注释

散骑:古代官职名,这里指舒公的官职
金貂:金珰和貂尾,古代高官的冠饰
悬知:深知,远知
邑里:乡里,故乡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松花江水泛着粼粼波光,两岸新柳如烟。彼时正值盛唐开元年间,朝廷重臣舒国公奉诏还乡省亲,诗人以翰林供奉身份相送,见金貂彩衣辉映春水,遂有此作。

考《唐六典》载,散骑常侍"金蝉珥貂"为从三品服制,诗中"金貂"暗合舒公身居要职之显赫。而"松花水上"之景,实指京畿之泸河,玄宗曾赐宴百官于此,此处化用皇家典故作别,既显尊荣又不失风雅。

后二句尤见深意。《通典》记唐代官员"荣亲"之制,五品以上得奏请父母封赠。诗人以"代所稀"三字,既赞舒公"忠孝两全"之难得,亦暗含对开元盛世君臣相得之慨叹——彼时张九龄执政,朝廷确有不少衣锦还乡的佳话。

全篇在明丽春景中蕴藏典章制度,于送别颂美间透显盛唐气象,恰如《河岳英灵集》所评:"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金貂彩衣与松花春水相映,荣亲事主同江岸相望交织,终成这幅流动的盛唐仕宦行乐图。

赏析

暮春的松花江畔,金貂彩衣的官员踏着粼粼波光归来,诗人以"散骑金貂服彩衣"起笔,用服饰意象构筑起鲜明的视觉画面。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金貂彩衣不仅是身份象征,更暗含对友人仕途顺遂的祝贺,这种以物喻情的笔法,正是盛唐赠别诗的典型特征。"

"松花水上逐春归"句,将空间从朝堂拓展到江湖。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道:"'逐春'二字尤为精妙,既实写归途时令,又暗喻舒公如春风般将朝廷恩泽带到民间。水意象的运用,使肃穆的送别场景顿生流动之美。"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意象经营能力。

后联"悬知邑里遥相望"突然转换视角,正如古典文学专家周啸天所言:"诗人想象家乡父老翘首以盼的场景,通过空间跳跃形成情感张力。'遥相望'三字,既写实景又抒真情,将个人荣宠与乡土荣耀紧密相连。"这种多维度的情感投射,使诗歌意境更为深广。

尾句"事主荣亲代所稀"升华主题。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诗人用'代所稀'的强烈判断,将私人情谊升华为对唐代举贤制度的赞美。这种将个人际遇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写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全诗通过服饰、山水、邑里等意象的层层递进,完美诠释了"荣亲事主"这一传统价值观。

整首诗的情感流动如松花江水般自然婉转,从表面的荣归之喜,到深层的君臣相得、光耀门楣之慰,最终升华为对清明政治的礼赞。这种由浅入深的情感表达,使诗歌既具个人抒情特质,又充满时代精神内涵,展现了盛唐送别诗"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美学境界。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字字生辉。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松花水上逐春归'七字,写尽宦游之闲适,而'悬知邑里遥相望'一转,顿见人情温厚处,非独景语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以"事主荣亲"四字为诗眼,评其"不独颂扬得体,更见唐人忠孝大节"。

诗中"金貂彩衣"与"松花春水"相映成趣,恰如清代诗论家黄生《唐诗摘钞》所析:"服饰之华盛,正衬出心境之澄明。仕宦而归,能作此等语,便是胸次不凡。"末句"代所稀"三字尤见功力,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称其"结得雍容,不露圭角,而盛世气象自见"。

此等作品,诚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言:"盛唐送别诗多矣,能于荣遇中见雅怀者,此篇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