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相思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
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花参差,柳堪结,
此时忆君心断绝。

苏颋

译文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
你可曾看见,天津桥下那东流的河水
东望龙门北朝市
向东眺望龙门,北面是繁华的市集
杨柳青青宛地垂
杨柳青青,柔枝低垂仿佛触及地面
桃红李白花参差
桃花红艳李花洁白,花朵高低错落
花参差,柳堪结
花朵错落有致,柳条柔韧可编结
此时忆君心断绝
此时此刻思念你,让我肝肠寸断

词语注释

天津桥:隋唐时期洛阳城中洛水上的著名桥梁
龙门:指洛阳城南的龙门山,又名伊阙,以石窟闻名
宛地:仿佛触及地面。宛(wǎn),仿佛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柳堪结:柳条柔韧可以打结编结。堪(kān),可以,能够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长相思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天津桥畔烟柳画堤,东流水裹挟着落花缓缓穿过龙门方向。这首《长相思》正是诞生于盛唐气象与别离愁绪交织的时空里,杂曲歌辞的乐府旧题在此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据《乐府诗集》载,杂曲歌辞本为"汉世街陌谣讴",至唐代文人多借旧题抒写新声。诗中"天津桥"作为东都洛阳的咽喉要道,见证过无数车马喧嚣与离人泪眼。李白《洛阳陌》曾咏"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与此诗"桃红李白"的意象遥相呼应,折射出开元天宝年间士人漫游的风尚。

"杨柳青青宛地垂"化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而"花参差,柳堪结"的复沓句式,恰似《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的叠咏技法。这种对汉魏乐府的刻意追摹,暗合唐代文人"复古以革新"的创作思潮。安史之乱前的盛世图景里,诗人们既沉醉于"朝市"繁华,又敏感于春光易逝,遂在乐府旧题中寄托"心断绝"的永恒怅惘。

史载唐玄宗时期洛阳城内多设教坊,杂曲新声日夜不绝。此诗或许本是配乐演唱的歌词,那参差的花影、纠结的柳枝,在羯鼓琵琶的节奏中,将"忆君"的私语升华为盛唐之音里最缠绵的注脚。

赏析

暮春的天津桥下,东流水裹挟着落花缓缓而去,诗人伫立桥头,目光随流水东望龙门,又北眺朝市。这一"望"一"眺"间,时空骤然舒展,龙门山色与北市繁华尽收眼底,却又在流水意象中化作转瞬即逝的浮光。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称道此句"以地理之实写心境之虚",桥下流水既是眼前实景,更是诗人绵长愁思的物化。

"杨柳青青宛地垂"三句忽然转入浓墨重彩的春景描绘。垂柳如烟,柔条拂地,与桃李纷披的红白相间构成立体画卷。唐汝询《唐诗解》指出此处暗用《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使青青柳色天然带着别离的基因。而"花参差"的重复咏叹,恰似诗人徘徊花下的踟蹰脚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叠句"如闻叹息",将视觉的参差转化为心绪的凌乱。

当柳可绾结、花正烂漫的良辰美景,却爆发式地转折出"此时忆君心断绝"的痛楚。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极写春色之秾丽,正为反衬离恨之深重"。柳虽可结,却系不住离人;花虽堪赏,更照见孤独。结尾七字如银瓶乍裂,前文所有意象瞬间被赋予哀伤底色,恰如《唐宋诗醇》所言:"结句力道千钧,使前文铺陈皆成血泪"。

这首作品在时空处理上独具匠心,近景的桥柳与远景的龙门形成空间张力,当下的花柳与记忆中的离人构成时间纵深。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盛赞其"以地理移动完成心理推移",而中国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则特别推崇结尾的爆发力:"蓄势于前,迸发于后,如蓄水之闸,一开而不可收"。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正是盛唐诗歌"含蓄中见激烈"的典范。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长相思

诗词原文:
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东望龙门北朝市。
杨柳青青宛地垂,桃红李白花参差。花参差,柳堪结,
此时忆君心断绝。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此篇以流水起兴,杨柳桃李为衬,末句'心断绝'三字力透纸背。看似写景,实乃写情,景愈丽而情愈悲,深得乐府杂曲之妙。"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花参差,柳堪结',叠句回环,如低徊哽咽。结句陡转凄绝,似有无穷心事,尽在不言中。"

  3.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诗直白处见深情,'杨柳''桃李'本是寻常物,着一'堪结'而愁绪具象化,遂成千古断肠语。"

  4. 当代·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
    "诗中'东流水'与'北朝市'暗喻时光流逝、人世无常,末句以'心断绝'收束,顿挫有力,盖杂曲歌辞之精髓,正在于以俗语入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