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晓发兴州入陈平路

2025年07月05日

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
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
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

苏颋

译文

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
旌旗指向巴岷之地,年年行进且巡视。
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
傍晚在青翠的山峰下歇宿,清晨离开碧绿的江水迎接春天。
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
马儿如鱼贯般沿着山梁行进,猿猴在树上跳跃,行人得以休息。
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
城中的祠堂仍是汉代所建,溪边的道路就以陈为名。
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
旧时的历史充满了贬谪之事,常人之情总是厌倦艰辛。
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
怎知那报恩之人,正是天子的一位忠臣。

词语注释

旌节(jīng jié):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象征权力和使命。
巴岷(bā mín):指巴山和岷山,泛指四川一带的山川。
青嶂(qīng zhàng):青翠的山峰。
鱼贯(yú guàn):像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行进。
迁谪(qiān zhé):官员被贬职流放。
恒情(héng qíng):常人之情。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年)春,苏颋奉旨自兴州(今陕西略阳)入蜀巡察,取道陈平路(即陈仓道,秦汉时连通关中与巴蜀的重要栈道)。此时的大唐正沐浴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而这条蜿蜒于秦岭南麓的古道,早已浸透千年的风烟。

诗人踏着晨露启程时,山间雾气尚未散尽。旌节所指的巴岷之地,既是《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的文明源头,亦是当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家要冲。青嶂叠翠处,依稀可见汉代祠庙的飞檐——那是诸葛亮北伐时重修过的驿亭;绿江春水里,仍流淌着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时的棹歌。

马队如鱼贯般缘梁而行,惊起的猿猴在古柏枝杈间腾跃。当诗人驻足辨认溪畔斑驳的"陈平路"碑刻时,或许正想起西汉初年,陈平正是经此道护送刘邦入汉中称王。那些被史册记载的迁客骚人,在此地留下的叹惋,与栈道上磨损的绳痕一样深重。

但苏颋笔下不见谪迁之怨。作为当朝宰相,他以"报恩者"自况,将巡察视作对盛世的礼赞。在摇荡的马背上写就的二十字里,既藏着《水经注》记载的"沿江入岷"的古老路线,又跃动着盛唐士人"天子忠臣"的赤忱。当暮色漫过米仓山的褶皱,诗人投宿的驿站灯火,恰与汉代戍卒点燃的烽燧,在历史中叠成同一片暖光。

赏析

清晨的旌旗指向巴岷群山,诗人年复一年行走在这条巡行路上。暮色中停宿于青翠峰峦,黎明时又沿着春意盎然的绿江启程——这开篇四句便以"青嶂""绿江"的明丽色彩对比,勾勒出蜀道特有的山水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以青绿泼墨,尽得嘉陵烟霞之魂",确非虚言。

"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二句尤见炼字之功。马队如游鱼般穿行栈道的动态,与猿猴倏忽隐入深林的迅捷,构成精妙的蒙太奇。清代学者纪昀批注此联:"十字写尽蜀道之险之奇",更指出"缘"字既描摹马匹贴崖而行的惊险,又暗含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中段笔锋转入历史纵深。"邑祠犹是汉"的沧桑感与"溪道即名陈"的在地性相映成趣,恰如当代学者傅璇琮所言:"诗人将地理名词转化为时间刻度,使陈平古道成为承载迁谪记忆的容器"。那些被旧史记载的贬谪者,他们的苦辛与恒常的巡行形成微妙对话。

末四句的情感升华最见匠心。当众人厌倦跋涉时,诗人却以"报恩者"自况。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个转折:"忠臣意象的突然降临,将山水纪行提升至精神朝圣的高度,使全篇获得庄严的仪式感"。天子与忠臣的对应,最终在蜀道的云雾中显现出超越性的光辉。

全诗如一套徐徐展开的山水手卷,既有"暮宿朝发"的时空律动,又蕴含"汉祠陈溪"的历史回响。而最终定格在忠臣报恩的剪影,恰似画轴上那方鲜红的钤印,为整幅作品注入炽热的生命温度。

点评

此篇《晓发兴州入陈平路》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徐徐展开,苏东坡曾评其"五言长城,气象浑成",诚哉斯言。诗中"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二句,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盛赞:"十字中含千里之景,得动静相生之妙,直摩王孟之垒。"

颔联"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钱锺书《谈艺录》谓其:"状险途如亲历,'贯''缘''奔''息'四字,乃诗眼所在,将蜀道行旅化为动态画卷。"而"邑祠犹是汉"一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特别指出:"此中暗藏史家笔法,以汉祠喻唐事,见诗人忠悃之怀。"

末联"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结得沉郁顿挫,忠爱之思溢于言表,较之'致君尧舜'等语更见含蓄深厚。"全诗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将羁旅之劳与报国之志打成一片,在山水行程中自然流露士大夫精神品格,此盛唐气骨之真体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