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八年(730年)春,苏颋奉旨自兴州(今陕西略阳)入蜀巡察,取道陈平路(即陈仓道,秦汉时连通关中与巴蜀的重要栈道)。此时的大唐正沐浴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而这条蜿蜒于秦岭南麓的古道,早已浸透千年的风烟。
诗人踏着晨露启程时,山间雾气尚未散尽。旌节所指的巴岷之地,既是《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的文明源头,亦是当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家要冲。青嶂叠翠处,依稀可见汉代祠庙的飞檐——那是诸葛亮北伐时重修过的驿亭;绿江春水里,仍流淌着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时的棹歌。
马队如鱼贯般缘梁而行,惊起的猿猴在古柏枝杈间腾跃。当诗人驻足辨认溪畔斑驳的"陈平路"碑刻时,或许正想起西汉初年,陈平正是经此道护送刘邦入汉中称王。那些被史册记载的迁客骚人,在此地留下的叹惋,与栈道上磨损的绳痕一样深重。
但苏颋笔下不见谪迁之怨。作为当朝宰相,他以"报恩者"自况,将巡察视作对盛世的礼赞。在摇荡的马背上写就的二十字里,既藏着《水经注》记载的"沿江入岷"的古老路线,又跃动着盛唐士人"天子忠臣"的赤忱。当暮色漫过米仓山的褶皱,诗人投宿的驿站灯火,恰与汉代戍卒点燃的烽燧,在历史中叠成同一片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