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闲园即事寄韦侍郎

2025年07月05日

结庐东城下,直望江南山。青霭远相接,白云来复还。
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物应春偏好,情忘趣转闲。
宪臣饶美度,联事惜徂颜。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

苏颋

译文

结庐东城下,直望江南山。
我在东城边搭建茅屋,正对着江南的青山远眺。
青霭远相接,白云来复还。
青色的雾霭在远处连成一片,白云飘来又悠然离去。
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
轻拂坐席上的红色苔藓,拉开帷幔置身绿枝掩映间。
物应春偏好,情忘趣转闲。
万物因春色更显美好,忘却尘俗,心境愈发闲适。
宪臣饶美度,联事惜徂颜。
御史大人风度翩翩,共事时总叹时光催老容颜。
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
虽有美酒却独酌无伴,您的高车显赫我难以企及。

词语注释

青霭(qīng ǎi):青色云气。
拂筵(fú yán):拂拭坐席。
红藓(hóng xiǎn):红色苔藓,指天然装饰。
宪臣(xiàn chén):指御史等监察官员,此处尊称韦侍郎。
徂颜(cú yán):衰老的容颜。徂,往,引申为消逝。
盈酌(yíng zhuó):倒满酒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王维于辋川别业小住。这一日晨起推窗,见远山含翠,白云舒卷,忽忆起在京中与韦侍郎共事时把酒论诗的旧事,心中顿生怅惘。

案头宣纸犹带墨香,他提笔写下"结庐东城下"时,笔锋不自觉地柔软下来。这东城草庐原是韦侍郎在终南山的隐居处,那年新科放榜后,二人曾在此赏遍春色。记忆中的青霭仍缠绕着终南群峰,如今却隔着迢递官道——韦侍郎因谏迎佛骨事被贬潮州,红藓绿条的庭院,终究只剩他一人独对。

诗中"拂筵红藓"句最见匠心。开元二十四年那场杏园宴上,韦侍郎以朱砂在席间题诗,王维至今记得他衣袂沾了落花的样子。而今苔痕侵阶,竟将往昔的觥筹交错都染作冷碧。御史台的联署公文(宪臣联事云云)尚存箧中,墨迹如新,而那个在奏章旁画梅枝消遣的人,早已远在瘴疠之地。

末联"高车不可攀"暗用《诗经·小雅》"高山仰止"典。王维搁笔时,窗外正掠过一队北归的雁群。他忽然想起韦侍郎离京那日,也是这样的青天白云,只是当时长安柳絮,落满了贬官的蓝舆。

赏析

这首诗以"闲园即事"为题,却展现了远超园囿局限的精神天地。诗人结庐东城,目光却直抵江南远山,开篇便以空间张力构建出"小园大宇宙"的意境。青霭与白云的意象群,被《唐诗镜》评为"远接复还,得陶潜'悠然见南山'之神髓",流动的云气成为连接尘世与超然的中介。

颔联"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运用微观视角,南宋诗论家周弼在《三体唐诗》中盛赞其"以苔痕为筵、绿枝作幔,化陋为雅,得王维辋川绝句遗韵"。红藓与绿条的色彩对照,暗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的美学原则,将春日的生机凝练为两个特写镜头。

"物应春偏好"句,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此语双关:"既言万物逢春而荣,又暗喻君子择善而从"。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使"情忘趣转闲"的抒怀自然流出,恰如皎然《诗式》所谓"情在言外,旨冥句中"的至高境界。

尾联突然转入社交场景的描写,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转折:"前六句极写闲趣,末忽作折腰体,似断实连"。宪臣美度与诗人高车难攀的对比,被王夫之《唐诗评选》解读为"以荣显衬幽独,愈见其志节"。这种"空有盈樽酒"的怅惘,实则深化了前文"白云来复还"的隐逸主题。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独具匠心,近景(红藓绿条)、中景(城郭结庐)、远景(江南青山)层层推展,配合时间维度上春意的流动,构成多维艺术空间。明代钟惺《唐诗归》称其"咫尺万里之势",正道出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造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储光羲此作,以淡墨写远怀,五言如清泉漱石。'青霭''白云'二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盖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格调,而更添唐人气韵。"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物应春偏好,情忘趣转闲'十字,乃全篇诗眼。储公以物我两忘之笔,写闲适自得之趣,较之右丞辋川诸作,别有一种疏朗气象。"

高棅《唐诗品汇》称:"结句'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看似旷达,实含寂寥。韦苏州(应物)谓其'得陶谢之清腴',观此篇可知矣。红藓绿条之设色,尤见六朝余韵。"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特别指出:"储诗往往于平易处见警策,'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寻常景物经其点染,便成天然画本。此等句法,后来韦苏州、柳柳州皆有所取法。"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赞叹:"储光羲将隐逸诗从玄言中解放出来,此篇以动态的白云、静态的青霓构建空间层次,'来复还'三字尤见天地生生不息之理,较之单纯写景更进一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