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五十三岁的岑参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接到调任益州(今成都)刺史府长史的诏命。长安城外的东园小径上,诗人驻足回望这方亲手栽植的天地——新抽的柳条正拂过残冬的积雪,而案头墨迹未干的《题小园壁》,已凝结成盛唐最后的露珠。
时空经纬里的漂泊
此时距天宝八载(749年)首度出塞已整十年。当年"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意气,在经历北庭都护府的朔风、虢州长史的冷衙后,终化作"岁穷惟益老"的喟叹。安史之乱中追随肃宗灵武扈从的赤忱,竟换来这西南万里的再度放逐。益州虽称天府,于诗人却是"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的伤心地。
东园花树的隐喻
小园中倔强绽放的早梅,实为诗人精神的镜像。据《岑嘉州系年考证》,此园当在长安杜陵别业,乃其天宝十三载(754年)第二次出塞前所营。园中"新栽桃李"(见《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见证过诗人"暂到昆仑未得归"的豪情,而今"无人也作花"的告白,恰与杜甫"感时花溅泪"形成时空呼应。唐代职官志载,益州长史虽为从五品上,实乃节度使僚属,这对曾掌北庭幕府的诗人而言,不啻为辛辣的反讽。
笔墨间的盛唐回响
"春至却辞家"的转折中,藏着时代裂变的密码。当岑参写下这二十字时,李白正流放夜郎,杜甫辗转秦州,王维陷贼后刚获赦免。那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盛唐,终在"东园树"的孤花里谢幕。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语淡而悲",恰似中唐皎然《诗式》所云:"悲在字外,气自流转"——这方题壁的小园,终究成了整个时代精神漂泊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