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潞州陆长史再守汾州

2025年07月05日

河尹政成期,为汾昔所推。不荣三入地,还美再临时。
拥传云初合,闻莺日正迟。道傍多出饯,别有吏民思。

苏颋

译文

河尹政成期,为汾昔所推。
陆长史在河尹任上政绩斐然,曾被汾州百姓推崇备至。
不荣三入地,还美再临时。
不以多次升迁为荣,却以再度临汾为美。
拥传云初合,闻莺日正迟。
送行的车马如云汇聚,黄莺啼鸣时日光正缓。
道傍多出饯,别有吏民思。
道路两旁满是饯行之人,更寄托着官吏百姓的思念。

词语注释

河尹:指河尹之职,唐代州郡长官的别称。
拥传(yōng chuán):指送行的车马簇拥。传,古代驿车。
出饯(jiàn):设宴送行。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汾州治所西河郡正值政通人和之际,陆长史三度主政此地的佳话,遂成诗家绝妙题材。考《唐六典》所载,州郡长史"掌贰府州之事",而陆氏能以"再临"之姿重镇汾河要塞,实属朝廷对能吏的殊遇。

诗中"河尹政成期"暗合《周礼》"河内曰冀州,其利松柏"的典故,以古冀州喻唐之汾州,更显陆长史治绩堪比古贤。三入地典出《汉书·张敞传》"五日京兆"故事,反用其意,谓陆氏不慕显宦虚名,惟念民生实政。

当日饯别场景,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刺史去郡,吏民截镫留鞭",诗中"道傍多出饯"正是此风写照。云合莺迟之景,既合河东道春深时节物候,又暗喻百姓依依之情如云聚不散。末句"吏民思"三字,恰与《贞观政要》"去官见思,此之谓遗爱"的治政理想遥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官民同心的温情画卷。首联"河尹政成期,为汾昔所推"暗含历史纵深,以"昔所推"三字点明陆长史昔日在汾州的政绩已深得民心,为下文埋下伏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类"以虚字斡旋"的手法,认为能使典故"化板为活"。

颔联"不荣三入地,还美再临时"运用递进式对比,化用《汉书》"三入承明"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以退为进,愈见谦光",通过否定常规荣宠(三入朝廷),反而凸显出重返汾州(再临地方)的特殊价值,折射出唐代士人"功成不必在朝"的仕宦理想。

颈联"拥传云初合,闻莺日正迟"转入送别场景的工笔描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联"时空意象的叠印艺术":云聚暗示离别在即,而迟日莺啼又凝固了温馨瞬间。这种"以景截情"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寓目成吟,即景会心",将抽象的离情具象为可触摸的视听体验。

尾联"道傍多出饯,别有吏民思"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盛赞其"结得浑厚",通过"多"与"别"的辩证,既展现百姓夹道相送的盛大场面,又暗示超越常规官场仪式的真挚情感。这种"民思"的书写,实则是盛唐"良吏文学"传统的典型体现,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所分析的:"将儒家仁政理想转化为具象的诗意瞬间"。

全诗以"政成—再临—饯别—民思"为脉络,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意象选择上,云、莺、迟日等柔美意象消解了送别的感伤,反而营造出"政通人和"的温暖氛围。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正契合皎然《诗式》提出的"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的美学标准,在简淡中见深沉,于平实处显奇崛。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玉,字字含情。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不荣三入地,还美再临时'二句,最见唐人风骨。以寻常语道宦途况味,而气格自高。"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击节称赏:"结句'别有吏民思'五字,写尽循吏去思,较之'攀辕卧辙'之典,尤觉含蓄深远。"

诗中"拥传云初合,闻莺日正迟"一联,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景中带情,情中有政"。云霭初聚暗喻政通人和,莺啼迟迟更显吏民眷恋,此种笔法,正如王渔洋《带经堂诗话》所言:"唐人赠别诗之上乘,不在铺陈仪仗,而在气象浑成。"

全诗不着一个"颂"字,而循吏形象跃然纸上。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指出:"此诗妙在将'河尹政成'四字化入饯别场景,以'道傍多出饯'实写,以'吏民思'虚收,虚实相生处,自见诗人匠心。"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此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