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官民同心的温情画卷。首联"河尹政成期,为汾昔所推"暗含历史纵深,以"昔所推"三字点明陆长史昔日在汾州的政绩已深得民心,为下文埋下伏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崇此类"以虚字斡旋"的手法,认为能使典故"化板为活"。
颔联"不荣三入地,还美再临时"运用递进式对比,化用《汉书》"三入承明"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联:"以退为进,愈见谦光",通过否定常规荣宠(三入朝廷),反而凸显出重返汾州(再临地方)的特殊价值,折射出唐代士人"功成不必在朝"的仕宦理想。
颈联"拥传云初合,闻莺日正迟"转入送别场景的工笔描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联"时空意象的叠印艺术":云聚暗示离别在即,而迟日莺啼又凝固了温馨瞬间。这种"以景截情"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寓目成吟,即景会心",将抽象的离情具象为可触摸的视听体验。
尾联"道傍多出饯,别有吏民思"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盛赞其"结得浑厚",通过"多"与"别"的辩证,既展现百姓夹道相送的盛大场面,又暗示超越常规官场仪式的真挚情感。这种"民思"的书写,实则是盛唐"良吏文学"传统的典型体现,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所分析的:"将儒家仁政理想转化为具象的诗意瞬间"。
全诗以"政成—再临—饯别—民思"为脉络,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意象选择上,云、莺、迟日等柔美意象消解了送别的感伤,反而营造出"政通人和"的温暖氛围。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正契合皎然《诗式》提出的"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的美学标准,在简淡中见深沉,于平实处显奇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