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光禄姚卿还都

2025年07月05日

汉室有英台,荀家宠俊才。九卿朝已入,三子暮同来。
不授纶为草,还司鼎用梅。两京王者宅,驷马日应回。

苏颋

译文

汉室有英台
汉朝有座英台阁
荀家宠俊才
荀家最宠爱那杰出的人才
九卿朝已入
九卿高官早已入朝为官
三子暮同来
三位才子傍晚一同到来
不授纶为草
不再授予起草诏书的职责
还司鼎用梅
转而执掌国家重器大鼎
两京王者宅
长安洛阳都是王侯宅第
驷马日应回
四匹骏马拉着车日日往返

词语注释

英台:指汉代著名的英台阁,是才子聚集之地
九卿:古代朝廷中的九种高级官职
纶:lún,指皇帝的诏书
鼎:古代国家的重器,象征权力
驷马:sì mǎ,古代四匹马拉的车,指高官的车驾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如雪时,苏颋执紫毫为挚友姚崇之子姚卿写下这首气韵生动的送别诗。彼时大唐正值"开元全盛日",姚卿以光禄少卿身份奉诏还都,其父姚崇刚完成罢相后的《五诫》著述,而苏颋亦以紫微侍郎身份执掌中枢——诗中"九卿朝已入"的盛况,恰是玄宗朝"贤相济济"的真实写照。

诗人巧妙地化用东汉荀淑"八龙"典故,将姚氏三子比作"荀家俊才"。那"不授纶为草"的笔锋一转,暗藏姚卿曾任中书舍人的仕宦轨迹(唐制中书掌纶诰,舍人草诏);而"鼎用梅"之喻,既取《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宰相典故,又暗合姚氏家族如梅树般历经武周、开元两朝仍卓然挺立的风骨。当驷马高车掠过两京官道,车轮碾过的不仅是汉代萧何"甲第之宏"的旧梦,更是盛唐士人"功成身退"的理想图景。

苏颋以宫廷诗人的精微笔触,在三十四字的方寸间,将个人情谊、家族荣耀与帝国气象熔铸成一片晶莹的琉璃世界。那些看似典雅的汉家故实里,跃动着的实是开元君臣对"贞观故事"的集体追摹,正如张说在《姚崇神道碑》中所言:"三登左相,再践中书"——这或许正是盛唐送别诗最动人的底色:在骊歌中永远闪烁着时代的光晕。

赏析

这首诗以汉代名臣姚卿为吟咏对象,通过典雅凝练的笔触展现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家国情怀。首联"汉室有英台,荀家宠俊才"化用荀氏"八龙"典故,以荀淑家族喻指姚卿门第清华,双关笔法既赞其才学出众,又暗含对其政治操守的期许,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起笔"立骨见神,为全篇奠定崇隆基调"。

颔联"九卿朝已入,三子暮同来"运用时空对仗艺术:白昼位列九卿显赫尊荣,夜晚与贤士促膝清谈,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特别称许此联"朝暮二景如画,见达者从容之态"。诗人通过昼夜场景的切换,勾勒出古代理想官员"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完美形象。

颈联"不授纶为草,还司鼎用梅"蕴含深意。纶草喻指琐碎政令,鼎梅象征治国大业,《文选》李善注曾释此意象组合为"去浮华而务根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处通过"拒绝草拟寻常诏令"与"执掌调和鼎鼐之职"的对比,凸显姚卿"经纬天地之才"。

尾联"两京王者宅,驷马日应回"以宏阔空间收束全篇。驷马意象源自《诗经·小雅·车攻》,唐代孔颖达疏解为"大夫乘驷,示不忘君命"。诗人想象姚卿驱驰于长安洛阳之间,既表现其忠勤王事,又暗含"君臣相得"的政治理想。古典文学专家葛晓音强调,这种结尾"将个人命运与王朝气象交融,升华出盛唐特有的恢弘气度"。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通篇未直言离情,却在功业叙述中流露期许。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看似颂扬履历,实寄深远托付,得风人之旨。"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镜像,投射出对当代士人"立身行道"的理想期待,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正是唐代赠别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如明珠缀锦,五言八句间尽显盛唐气象。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道:"'九卿朝已入,三子暮同来'二句,以时空交错之法状姚卿之显达,比兴深微,得《小雅》赠别之遗响。"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其结句:"'驷马日应回'五字,化用《郑风》'驷介旁旁'意象,既喻还都之迅捷,复暗颂卿才之骏发,虚实相生处,可见太白(李白)赠答诗之流风余韵。"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更点出其用典之妙:"荀家三虎、鼎梅调羹之典,信手拈来皆成雅调。姚卿位列九卿而诗人独取'不授纶草'细节,正所谓'以芥子纳须弥'之法,非深于诗道者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