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如雪时,苏颋执紫毫为挚友姚崇之子姚卿写下这首气韵生动的送别诗。彼时大唐正值"开元全盛日",姚卿以光禄少卿身份奉诏还都,其父姚崇刚完成罢相后的《五诫》著述,而苏颋亦以紫微侍郎身份执掌中枢——诗中"九卿朝已入"的盛况,恰是玄宗朝"贤相济济"的真实写照。
诗人巧妙地化用东汉荀淑"八龙"典故,将姚氏三子比作"荀家俊才"。那"不授纶为草"的笔锋一转,暗藏姚卿曾任中书舍人的仕宦轨迹(唐制中书掌纶诰,舍人草诏);而"鼎用梅"之喻,既取《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宰相典故,又暗合姚氏家族如梅树般历经武周、开元两朝仍卓然挺立的风骨。当驷马高车掠过两京官道,车轮碾过的不仅是汉代萧何"甲第之宏"的旧梦,更是盛唐士人"功成身退"的理想图景。
苏颋以宫廷诗人的精微笔触,在三十四字的方寸间,将个人情谊、家族荣耀与帝国气象熔铸成一片晶莹的琉璃世界。那些看似典雅的汉家故实里,跃动着的实是开元君臣对"贞观故事"的集体追摹,正如张说在《姚崇神道碑》中所言:"三登左相,再践中书"——这或许正是盛唐送别诗最动人的底色:在骊歌中永远闪烁着时代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