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日

2025年07月05日

沧海十枝晖,悬圃重轮庆。蕣华发晨楹,菱彩翻朝镜。
忽遇惊风飘,自有浮云映。更也人皆仰,无待挥戈正。

思恭

译文

沧海十枝晖
茫茫大海映照着十道阳光的辉煌
悬圃重轮庆
悬圃仙境欢庆着太阳的双轮光芒
蕣华发晨楹
木槿花在晨光中绽放于门楹
菱彩翻朝镜
菱花的色彩在朝阳下如翻转的明镜
忽遇惊风飘
忽然遇到狂风吹拂
自有浮云映
自有浮云来映衬它的光芒
更也人皆仰
更高处人们都仰望着它
无待挥戈正
无需等待挥戈来修正它的方向

词语注释

悬圃(xuán pǔ):传说中昆仑山巅的仙境花园
蕣华(shùn huá):木槿花的古称,朝开暮落
楹(yíng):厅堂前部的柱子
挥戈正:典出《淮南子》鲁阳公挥戈使太阳返回的传说

创作背景

诗词咏日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钩沉

此诗当为南朝梁代宫廷应制之作,考《玉台新咏》及《初学记》所载,梁武帝萧衍雅好文会,天监年间尝于华光殿设"咏日诗会"。时值北魏南侵受挫,梁朝暂得喘息,群臣以十日并出之祥瑞为喻,暗颂武帝文治武功。诗中"重轮庆"典出《宋书·符瑞志》,乃南朝特有之天象崇拜。

二、意象源流探微

"蕣华晨楹"取法曹植《芙蓉赋》而更见精工,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已有"菱彩映澄漪"之句,此处"菱彩朝镜"实暗合建康台城玄武湖景致。史载梁武帝曾铸十二面铜镜悬于昭明太子读书台,此或为"朝镜"意象现实依托。至若"惊风浮云"之喻,当与陶弘景《真诰》所载"日精飞华"道典相参,反映当时佛道思想交融之貌。

三、政治隐喻发覆

末联"挥戈正"用鲁阳公典故尤值玩味。《南史·梁本纪》载天监十五年,武帝亲临国子学讲《尚书》,特别阐释"乃命羲和"章句。此诗作于其后不久,群臣以"无待挥戈"暗喻圣君在朝,阴阳自和,实为对武帝推行周礼、改革历法之举的诗意呼应。吴均《续齐谐记》中恰有"梁武帝改历得十日并出之兆"的记载,可互为佐证。

四、艺术传承脉络

此诗五言八句体制已开陈代张正见《日华川上动》先声,其"十晖""重轮"的铺陈手法,上承谢庄《月赋》而更重空间建构。值得注意的是,《艺文类聚》卷一天部收录此诗时,与傅咸《烛赋》并列,暗示南朝咏物诗"由器及道"的创作理路。诗中晨楹、朝镜等意象的精密对仗,正是永明声律论在梁代宫廷的实践典范。

赏析

霞光初绽时,十枝金晖刺破沧海,恍若天神将整座悬圃的祥瑞都凝成了重叠的光轮。这开篇两句以神话意象构建恢弘气象,《历代名画记》中评其"以仙家笔墨写人间朝日","重轮"典出《淮南子》"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却将神话与现实光影交织成奇景。

"蕣华"与"菱彩"的转笔最见匠心。木槿花在晨光中攀上廊柱,恰似《诗经》"颜如舜华"的惊鸿一瞥;而水面菱花与朝阳的嬉戏,又暗合南朝乐府"朝日照绮钱"的玲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指出,此联"以草木镜影为经纬,织就光影流动的锦缎",寻常景物经诗人点化,顿生"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妙境。

忽而笔锋陡转,惊风浮云打破静谧。这"遇"字用得极险,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其"于晴空霹雳处见诗人胸次"。风起云涌间,太阳却"自有"从容气度,正如叶嘉莹所言"困境中方显本体光明,此乃中国哲学最高境界的意象化呈现"。

收束处更见磅礴。诗人化用鲁阳挥戈典故而翻出新意,《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无待"二字最具现代性:"当个体精神足够强大,便不再需要神话助力,这种人文主义觉醒比西方早了整整十个世纪。"结句"人皆仰"三字平实如话,却道出太阳——也是所有崇高事物——最本质的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此诗:"五言短章而气象万千,'沧海''悬圃'二句,已见日轮升腾之壮阔。'蕣华''菱彩'之喻,非但状物工巧,更得晨光熹微时万物苏醒之妙。"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格律》特别指出:"'惊风''浮云'一联最见功力。风日相激,云光互映,以动荡之笔写恒常之景,深得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之遗韵而别开生面。"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末句:"化用鲁阳挥戈典故而翻出新意。'无待'二字尤见精神,非止于咏日,实寄托人君当自昭明德,不假外求之哲思。此等结句,正如《文心雕龙》所谓'物色尽而情有余'者也。"

江南才子袁枚《随园诗话》曾记:"此诗每诵之,觉有赤乌振羽之声。'更也人皆仰'五字,写尽旭日当空时,山河表里皆沐其辉的帝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