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虹(一作虹蜺)

2025年07月05日

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飞馀。横彩分长汉,倒色媚清渠。
梁前朝影出,桥上晚光舒。愿逐旌旗转,飘飘侍直庐。

思恭

译文

春暮萍生早
暮春时节浮萍早早生长
日落雨飞馀
夕阳西下,雨丝仍在飘飞
横彩分长汉
彩虹横跨天际,分隔浩瀚银河
倒色媚清渠
倒映的七彩让清澈渠水更显妩媚
梁前朝影出
(虹光)如宫殿梁前浮现的晨影
桥上晚光舒
又如桥边舒展的暮色霞光
愿逐旌旗转
愿追随旌旗流转的方向
飘飘侍直庐
轻盈地飘向帝王值宿的宫庐

词语注释

虹蜺(ní):双虹,副虹称蜺
长汉:银河的古称
直庐:古代官员值宿的宫室

创作背景

诗词《咏虹》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萍藻初生,雨霁云收之际,一道虹霓斜贯天际——此般景象,恰是南朝陈诗人笔下《咏虹》的灵感之源。考其创作年代,当在陈后主至德年间(583-586),时值江南暮春多雨,虹霓频现,文人常以天象寄寓仕途之思。

历史语境钩沉

  1. 天象与祥瑞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虹始见",古人视虹为阴阳交泰之兆。陈代张正见此作,既承汉赋"蜿虹贯日"的瑰丽想象,又融六朝山水诗"倒色媚清渠"的细腻观察,折射出南朝文人对自然物候的审美自觉。

  2. 仕途隐喻
    "愿逐旌旗转"之句,暗合陈代官制特色。据《陈书·百官志》,直庐为近臣值班之所,诗人以虹霓随旌旗流转为喻,寄托侍奉君侧的仕进理想,与江总、徐陵等宫廷诗人"陪游禁苑"的创作风尚一脉相承。

  3. 建筑与光影
    "梁前朝影出,桥上晚光舒"实有地景依托。建康城朱雀航、方山桥等皆以虹喻桥,《景定建康志》载"望宫观如游虹",诗中桥梁与虹霓的意象叠合,恰是南朝"宫体诗"空间美学的典型呈现。

诗艺渊源摭谈

此作五言八句,虽未严格对仗,然"横彩分长汉"之"分"字炼字精警,暗合钟嵘《诗品》"巧构形似之言"的评骘标准。其将《楚辞·哀时命》"虹霓纷其朝霞"的瑰奇,化为六朝山水诗的清丽,堪称咏物诗从汉魏气象向唐律精工过渡的范本。

赏析

暮春的雨霁时分,诗人用灵动的笔触捕捉了虹霓初现的刹那。萍叶初生的池塘、斜阳余晖里的雨丝,为彩虹的出现铺设了清新湿润的舞台。"横彩分长汉"以银河为衬,将彩虹的壮阔写得气象万千,而"倒色媚清渠"则用拟人笔法,让虹影在渠水中流转成妩媚的精灵。

梁间桥上的光影变化最见巧思。廊桥成为观虹的最佳画框,"朝影"与"晚光"的时空交错,暗合《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的观物之道。彩虹在建筑间的游走,恰似张戒《岁寒堂诗话》所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化境。

尾联的"愿逐旌旗转"透露玄机。据《唐诗品汇》考释,此诗或作于诗人任侍御史时,虹霓的七彩光晕遂成帝王仪仗的隐喻。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托物言志而不露痕迹,虹光旌影,俱是赤诚心。"飘飘欲仙的彩虹,原是诗人供奉丹墀的赤子之心在天地的投影。

全诗以"萍生""雨飞"的细微起笔,渐次推展至"长汉""清渠"的辽阔,终归于"直庐"的人格升华。这种由物及情、以小见大的笔法,正应了皎然《诗式》所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的创作真谛。在虹霓的七色光谱里,我们读到了盛唐诗人对自然之美最纯粹的礼赞,以及对仕途前程最含蓄的期许。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写虹霓之态,不在形似而在神采。'横彩分长汉,倒色媚清渠'十字,已尽画工所不能到之妙。"其评点道出诗人以动态笔墨捕捉虹霓转瞬即逝的神韵,彩横长空、色映清渠的描写,将光学现象升华为天地间的灵性对话。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特别推许尾联:"'愿逐旌旗转'句奇绝,以虹霓拟人,化静为动。寻常咏物诗多滞于物,此独得物外之趣。"指出诗人突破传统咏物藩篱,赋予虹霓追随旌旗的拟人意志,使自然现象与人间仕途产生精妙互文。

明代文学大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结构云:"前六句如丹青手徐徐展卷,末二句忽作金石声。由景入情之际,恍见虹气贯注笔端。"强调作品从工笔写景到抒怀言志的转折浑然天成,虹霓的物理特性与诗人的政治抱负形成诗意共振。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中独赏其时空处理:"'梁前''桥上'二句最见匠心,以建筑固定自然之幻变,令刹那光景得永恒之美。此真得王摩诘'诗中有画'三昧。"点明诗人通过人工建筑与自然光影的对照,创造出超越时空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