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雪

2025年07月05日

天山飞雪度,言是落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

思恭

译文

天山飞雪度
天山的飞雪漫天飘舞
言是落花朝
人们说这是落花的清晨
惜哉不我与
可惜它不属于我
萧索从风飘
只能寂寞地随风飘散
鲜洁凌纨素
鲜亮洁白胜过细绢
纷糅下枝条
纷乱地落在树枝上
良时竟何在
美好的时光究竟在哪里
坐见容华销
只能眼看着容颜老去

词语注释

纨素(wán sù):细绢,精致的丝织品
纷糅(fēn róu):纷乱混杂的样子
萧索(xiāo suǒ):寂寞冷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朔风卷过天山之巅时,六出冰花正以落花般的姿态降临人间。南朝诗人何逊挥毫写下这组咏雪诗时,建康城的宫阙正笼罩在梁武帝崇佛的香烟中。史载普通六年(525年),这位"八友"之一的文人随府郢州,在江汉平原的寒冬里,目睹了南国少见的霰雪奇观。

"惜哉不我与"的慨叹里,藏着比雪更深的惆怅。彼时北魏烽火未熄,而南朝贵族沉溺于梵呗声声。诗人借"鲜洁凌纨素"的雪色,暗讽朱门酒肉臭的奢靡——那些本该如雪般高洁的士大夫,却似"纷糅下枝条"的残雪,在暖风中消尽了风骨。庾信后来在《哀江南赋》中记载的"五十年中,江表无事",恰成此诗最痛心的注脚。

考古发现的六朝画像砖上,常见文人踏雪寻梅的雅趣。但何逊笔下的雪,却是"坐见容华销"的时光之喻。南京出土的梁简文帝墓志铭有"月落难追"之句,与此诗共享着齐梁文人特有的物哀美学。当建康城的雪融成御沟春水,一个即将被侯景之乱摧毁的黄金时代,也在这二十字中预演了它的终章。

赏析

雪,自古便是诗人笔下的精灵,而这篇《咏雪》以独特的视角将雪的飘逸与人生的怅惘交织,营造出空灵而深沉的意境。

开篇"天山飞雪度,言是落花朝"便以壮阔的时空感震撼人心。天山雪岭的飞雪与江南落花的意象叠加,形成奇妙的通感。学者叶嘉莹曾评此句"以空间之浩渺衬时间之倏忽",飞雪穿越千山而来,却恰似春日清晨的落花,在宏大与纤柔的对比中,暗含生命绚烂易逝的哲学思考。

"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二句陡然转入抒情主体。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处的"惜"字乃诗眼,既是对雪之自由的羡慕,更是对生命不可控的无奈。雪花随风飘舞的逍遥,反衬出诗人被现实束缚的困顿,这种"物我对照"的手法,被王国维誉为"隔而不隔"的至高境界。

诗中"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的描写尤为精妙。朱光潜《诗论》中盛赞此联"以工笔写意",雪花的晶莹胜过最细腻的丝绸(纨素),却又在枝条间肆意纷飞,这种"既精致又狂放"的特质,恰似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与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工稳相融合。

末联"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将雪意象推向哲理高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诗人从雪的消融看到时光的无情,"坐见"二字看似平静,实含惊心动魄之力。这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添几分魏晋风骨的清峻。

全诗以雪为镜,照见人生。其意象经营如宗白华所言"于刹那中见永恒",飘飞的雪花既是自然奇观,也是生命符号。情感抒发则暗合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山水虚化"的审美范式,将对自然的凝视升华为对存在的叩问。在唐代咏雪诗中,此篇以其"即物即理"的特质,成为连接六朝绮丽与盛唐气象的典范。

点评

雪落天山,恍若春日飞花,却带着凛冽的寒意。此诗以"落花朝"喻雪,可谓匠心独运,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无情之雪化为有情之物,寄托了深沉的时光之叹。

"惜哉不我与"四句,钱钟书先生曾评点道:"寥寥数字,写尽人生无奈。'不我与'三字,直击人心,道出生命与美好事物擦肩而过的永恒遗憾。"那纷扬的雪花,恰似易逝的年华,在风中飘散,不可挽留。

末句"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叶嘉莹先生对此有精妙阐释:"诗人以雪之洁白反衬人生之短暂,'坐见'二字尤为沉痛,显出一种静观生命流逝而无力挽回的苍凉。"雪之美,正在其短暂;人生之憾,亦在其无常。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愁"字,却将岁月无情之愁写得淋漓尽致。朱光潜先生谓:"最高明的诗,往往以最平常语道最深刻理。"此诗正是如此,以寻常雪景,写尽千古同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