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过天山之巅时,六出冰花正以落花般的姿态降临人间。南朝诗人何逊挥毫写下这组咏雪诗时,建康城的宫阙正笼罩在梁武帝崇佛的香烟中。史载普通六年(525年),这位"八友"之一的文人随府郢州,在江汉平原的寒冬里,目睹了南国少见的霰雪奇观。
"惜哉不我与"的慨叹里,藏着比雪更深的惆怅。彼时北魏烽火未熄,而南朝贵族沉溺于梵呗声声。诗人借"鲜洁凌纨素"的雪色,暗讽朱门酒肉臭的奢靡——那些本该如雪般高洁的士大夫,却似"纷糅下枝条"的残雪,在暖风中消尽了风骨。庾信后来在《哀江南赋》中记载的"五十年中,江表无事",恰成此诗最痛心的注脚。
考古发现的六朝画像砖上,常见文人踏雪寻梅的雅趣。但何逊笔下的雪,却是"坐见容华销"的时光之喻。南京出土的梁简文帝墓志铭有"月落难追"之句,与此诗共享着齐梁文人特有的物哀美学。当建康城的雪融成御沟春水,一个即将被侯景之乱摧毁的黄金时代,也在这二十字中预演了它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