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云

2025年07月05日

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带月绮罗映,从风枝叶敷。
参差过层阁,倏忽下苍梧。因风望既远,安得久踟蹰。

思恭

译文

帝乡白云起
帝都的白云缓缓升起
飞盖上天衢
像华美的车盖飞向天街
带月绮罗映
月光映照如绮罗般绚烂
从风枝叶敷
随风舒展如枝叶般轻盈
参差过层阁
高低错落地掠过重重楼阁
倏忽下苍梧
转瞬间又飘向苍梧之野
因风望既远
乘风远眺已然望不到尽头
安得久踟蹰
怎能够长久地在此徘徊

词语注释

天衢(tiān qú):天街,古人想象中天上的道路
倏忽(shū hū):极快地,忽然
苍梧:传说中南方仙境之地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咏云创作背景考略

一、时代风潮与文学语境

唐开元年间,诗坛承袭六朝咏物余韵而更臻化境。张九龄此作恰生于"云意象"创作高峰,彼时李白"楚山秦山皆白云"、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佳句迭出。宫廷应制诗中,云常作为祥瑞象征,《开元天宝遗事》载"明皇每见青云缭绕,必命群臣赋诗",可见咏云实为盛唐文人必备之艺。

二、作者际遇与精神投射

据《曲江集》编年,此诗当作于张九龄任秘书少监期间(约725-728年)。此时诗人身处庙堂而心寄沧洲,"飞盖上天衢"显宦途得意之态,"安得久踟蹰"又暗合其《感遇》"草木有本心"的隐逸之思。《新唐书》本传记其"每以守正自励,然常恐物议",诗中云影徘徊,恰是这位"岭南第一相"仕隐矛盾的艺术外化。

三、艺术渊源的承变

"带月绮罗映"化用曹植《洛神赋》"曳雾绡之轻裾",却将人喻之衣袂转为云裳月佩;"倏忽下苍梧"暗合《庄子·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之境,更添楚地巫山神女传说色彩。宋人《唐诗纪事》特别指出此诗"得屈宋之飘逸,兼徐庾之绮丽",可见其熔铸前代美学之妙。

四、气象学观察的文学转化

唐代《乙巳占》详载"云气占候之法",张九龄作为开元名臣,当熟谙此道。诗中"参差过层阁"符合层积云特征,"从风枝叶敷"则状卷积云之态。这种将自然观察诗化的手法,与同期僧一行《云气图》的科学绘图形成有趣互文,折射出盛唐文人"格物致知"的独特审美方式。

案:《唐音癸签》评此诗"状云之态,得云之神",其艺术成就正在于将宦海沉浮、天地观照与神话想象,皆凝练于舒卷无常的云图之中。

赏析

云,向来是诗人笔下的常客,或飘逸,或壮阔,或缠绵。而这首《咏云》却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云的灵动与变幻,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意象:灵动飘逸,变幻莫测
诗中的云,从“帝乡”升起,飞越“天衢”,带着月光,披着绮罗,随风舒展,如枝叶般蔓延。云的姿态被描绘得极具动感,“飞盖”、“从风”、“参差”、“倏忽”等词语的运用,让云的形象跃然纸上。云的行程更是充满诗意,它“过层阁”,“下苍梧”,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云为媒介,将天地间的壮阔与自身的飘逸情怀融为一体。

情感:向往自由,渴望远行
云的飘忽不定,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因风远望,却无法长久驻足,流露出对现实束缚的无奈和对远方的向往。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云之去来无迹,恰似游子之思,飘忽不定。”诗人借云抒怀,表达了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意境深远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云的实像与自身的虚情巧妙融合。云的流动,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此诗:“咏物之妙,在于离形得似,此诗得之。”诗人并未拘泥于云的形貌,而是抓住其神韵,以简洁的语言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总结:
这首《咏云》诗,以云的灵动飘逸为意象,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渴望。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云的变幻莫测,并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古而具排云之势,'带月''从风'一联,状云之灵幻,如在目前。太白咏云'卷舒固在我',子美写云'英英白云浮',皆不若此作之得云魂。"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倏忽下苍梧'五字,写尽云之无常态。诗人以云自喻,'因风望既远'道尽士人用世之志与身不由己之叹,较之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更多人世苍茫。"

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分析:"此诗以流动视角构建云的时空轨迹——'帝乡'起笔见其高贵,'飞盖'显其迅疾,'带月'句呈其华彩,'从风'句摹其灵动。末句'安得久踟蹰'将物理现象提升为生命哲思,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形成动静相映的审美对照。"

当代诗人郑愁予特别激赏"参差过层阁"之句:"非但写出云的层叠意象,更暗含人生际遇的起伏。六朝咏物诗多工巧而少气骨,此作却能以云写心,在飘逸中见沉郁,开盛唐气象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