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柘枝词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同营三十万,震鼓伐西羌。战血粘秋草,征尘搅夕阳。
归来人不识,帝里独戎装。
悬军征拓羯,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
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
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

薛能

译文

舞曲歌辞。柘枝词三首
《柘枝舞曲》歌词三首
同营三十万,震鼓伐西羌
三十万大军同驻营地,战鼓震天讨伐西羌
战血粘秋草,征尘搅夕阳
鲜血染红秋日的野草,征战的尘土遮蔽夕阳
归来人不识,帝里独戎装
凯旋时亲人已不相识,京城里唯我独着戎装
悬军征拓羯,内地隔萧关
孤军深入征讨胡羯,内地远隔在萧关那头
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
昆仑山顶日色苍茫,朔北荒漠风声呼啸
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何时能率千万铁骑,如贰师将军般飒爽归来
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
建功立业意气风发时,春风扬起漫天柳絮
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
楼台新筑的将军府邸,歌姬舞女姿态曼妙
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
急促鼓点催动舞姿,罗纱衣衫滑落香肩

词语注释

柘枝(zhè zhī):唐代流行西域舞蹈名
西羌(qiāng):汉代对西部游牧民族的统称
拓羯(jié):唐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萧关:古代著名关隘,在今宁夏固原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创作背景

柘枝词三首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柘枝词作为唐代大曲"柘枝舞"的伴唱歌辞,兴起于开元盛世,属健舞曲目。据《乐府诗集》记载,柘枝舞本出西域石国(今塔什干一带),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后,与中原军乐相融合。这三首组诗完整呈现了"出征-鏖战-凯旋"的叙事脉络,折射出天宝年间唐帝国拓边战争的壮烈与奢华。

军事背景

首篇"震鼓伐西羌"暗指天宝八载(749年)哥舒翰强攻石堡城之役。《资治通鉴》载此战"死者数万",与诗中"战血粘秋草"的惨烈描写相合。次篇"悬军征拓羯"反映安西都护府对抗突骑施的战争,岑参《轮台歌》"匈奴草黄马正肥"可作互文。末篇凯旋场景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将士凯歌入朝,奏破阵乐"的仪式相呼应。

艺术特征

诗人巧妙运用视觉通感:

  1. 血色与尘雾构成"征尘搅夕阳"的战争油画
  2. "日色昆仑"与"风声朔漠"形成空间张力
  3. "罗衫半脱肩"的舞姿描写,印证《教坊记》中"柘枝舞妓衣五色罗衫"的记载

社会隐喻

组诗在军事叙事中暗藏讽喻:

  • "归来人不识"暗合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 末篇极写凯旋盛宴,与"战士军前半死生"形成强烈反差
  • "歌舞小婵娟"的柔媚与"飒飒贰师还"的肃杀构成戏剧性对比

音乐形态

据唐代南卓《羯鼓录》考证,柘枝舞曲属太簇角调,节奏"急破催摇曳"正对应健舞"促速转旋"的特点。诗中"罗衫半脱肩"的动态描写,与西安出土唐代柘枝舞俑的"双袒半肩"造型完全吻合。

赏析

《舞曲歌辞·柘枝词三首》以边塞征战与凯旋欢庆的强烈对比,构建出盛唐特有的雄浑气象与生命张力。三首组诗犹如三部曲,分别呈现了出征的悲壮、征途的苍凉和凯旋的欢腾,在铁血与罗袖的交织中完成对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性咏叹。

第一首以"战血粘秋草"的触目意象,将战争的残酷凝练为视觉冲击。秋草本象征衰败,粘稠的血渍更强化了生命凋零的悲怆感。"征尘搅夕阳"中"搅"字尤为精警,《唐诗鉴赏辞典》评其"以动态动词凝固时空,使血色黄昏成为永恒的战场景观"。末句"帝里独戎装"的孤独身影,与开篇"三十万"大军形成巨大反差,暗含对个体命运的深切观照。

第二首转向宏阔的空间叙事,"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两句,被清代学者王尧衢赞为"得边塞诗三昧"(《古唐诗合解》)。昆仑的永恒日色与朔漠的凛冽风声,构建出超越时空的苍茫意境。而"飒飒贰师还"的期待,化用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典故,暗示对胜利的集体记忆,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此句"将历史纵深注入现实征战"。

第三首突然转入华美欢快的庆典场景。"春风起絮天"的柔美意象,瞬间消解前两首的肃杀之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激赏"罗衫半脱肩"的细节描写:"以服饰的凌乱美暗示舞蹈的激烈程度,比直接描写舞姿更富暗示性"。急管繁弦中半脱的罗衫,既是柘枝舞特有的艺术表现,也隐喻着战争束缚的解脱。

组诗在情感结构上形成惊人的跌宕起伏。从"战血粘秋草"的沉郁,到"何当千万骑"的期盼,最终升华为"歌舞小婵娟"的欢愉,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最擅在血腥中开出牡丹"。台湾学者柯庆明更指出,这种情感转换实则是"用艺术之美消解战争创伤的典型唐式智慧"。

在艺术表现上,三首诗共同构建出"远征-思归-凯旋"的完整叙事链。每首末句都以强烈画面感收束:"独戎装"的孤寂、"贰师还"的期盼、"半脱肩"的放纵,形成层层递进的情感高潮。这种结构被程千帆先生称为"三叠阳关式的情绪积累法",通过重复中的变化,最终达成情感的爆破性释放。

点评

  • 《唐诗别裁》评首章
    "战血粘秋草,征尘搅夕阳"二句,以血锈染枯草、尘沙蔽残阳的意象,将征战苦寒凝练为画面。不直言悲而悲自见,得边塞诗苍劲之神髓。

  • 《岘佣说诗》论次章气象
    "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十字撑开天地,雪山漠风如在目前。较之王维"大漠孤烟直",别有一种雄浑动荡之力。

  • 《载酒园诗话》析末章转折
    自"何当千万骑"的肃杀,忽转"罗衫半脱肩"的香艳,如羯鼓骤停改奏清商。柘枝舞曲之妙,正在刚柔相济处见将士凯旋之态。

  • 《诗境浅说》总评
    三首如连环画屏:首章征伐之惨,次章悬军之险,末章庆功之欢。以"戎装"始,以"罗衫"终,暗合柘枝舞者从戎装到红妆的变换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