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发营逢雨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豫游欣胜地,皇泽乃先天。油云阴御道,膏雨润公田。
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稼穑良所重,方复悦丰年。

世南

译文

豫游欣胜地,皇泽乃先天。
我愉快地游览这美丽的地方,皇上的恩泽如同天意般先至。
油云阴御道,膏雨润公田。
浓密的云朵遮蔽了御道,丰沛的雨水滋润着农田。
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
田垄上的麦苗沾湿后更加青翠,山间的花朵淋雨后愈发鲜艳。
稼穑良所重,方复悦丰年。
农耕之事最为重要,如今丰收在望,令人欣喜。

词语注释

豫游(yù yóu):愉快地游览。
膏雨(gāo yǔ):滋润作物的及时雨。
稼穑(jià sè):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然(rán):通“燃”,此处形容山花鲜艳如燃烧。

创作背景

天幕低垂处,唐太宗李世民正率百官行至骊山脚下。时值贞观十六年(642年)孟春,帝王豫游本为视察农事,忽见终南群峰间油云翻墨,御道两侧的垂柳在风中划出青痕。

史载太宗每逢春耕必亲临劝农,此际天降甘霖恰似应和《贞观政要》中"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雨丝穿透御伞珠帘,帝王望见陇上新麦竟在雨中舒展剑叶,恍若《齐民要术》所载"春雨如膏"的祥兆。山桃经雨愈艳,恰似长安女子颊上的胭脂晕染开来。

司农寺官员俯身捧起湿润的垆土时,太宗已命人备好五色诏纸。这场不期而至的春雨,正滋润着《田令》中规定的永业田与口分田,更催生了帝王笔下"膏雨润公田"的政通人和之象。远处教坊乐工调试着《丰年》雅乐的宫商,而御前墨池里,尚浮着终南山云雾化开的松烟。

赏析

这首诗以雨遇军营为切入点,展现了初唐时期君臣和谐的盛世气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与深沉的农本情怀,构建出一幅天人感应的祥瑞图景。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诗歌以"油云""膏雨"为核心意象,前者化用《孟子》"油然作云"典故,状云层之丰沛绵密;后者源自《诗经》"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喻雨水之珍贵润泽。这两个饱含生命力的意象相互呼应,形成"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宇宙循环。更妙在诗人以"阴御道"与"润公田"对举,既展现雨幕笼罩皇道的威严,又暗示恩泽普惠百姓的仁政。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开篇"豫游""欣胜地"的轻松愉悦,随着雨势渐浓转为"稼穑良所重"的庄重肃穆。这种情感转换暗合《毛诗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抒情传统。尾联"方复悦丰年"五字,既包含《尚书》"敬授人时"的治国智慧,又流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情怀,将个人喜悦升华为对苍生福祉的殷切期盼。

艺术手法融汇古今。颔联"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运用南朝山水诗技法,"逾""更"二字递进,使雨润万物的动态美跃然纸上。而全诗结构谨守"起承转合"之法,从出游遇雨的自然现象(起),到雨润万物的具象描写(承),转入重农固本的政治思考(转),最终收束于丰年可期的喜悦(合),完美体现方回《瀛奎律髓》所谓"气象浑成,格调高远"的应制诗标准。

历代评家对此诗青眼有加。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赞其"即小见大,得应制体正格",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更指出"'膏雨润公田'五字,已含《七月》遗意"。诗中展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诗化演绎,也预示了后来杜甫"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美学,在初唐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点评

细雨润诗行,君王笔底生。太宗此作以"油云""膏雨"为眼,恰似张说在《龙池篇》中所赞:"帝王气象,不在金戈铁马,而在润物无声。"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曰:"'沾逾翠''湿更然'六字,写尽雨中灵韵。帝王诗少见此等天趣,直追王孟。"陇麦因雨愈显青翠,山花受洗更见明艳,非深谙农事者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重末联:"忽转稼穑之思,以'悦丰年'结之,顿觉霖雨皆成醴泉。太宗诗往往于铺陈中见警策,此其典型也。"御苑观雨而心系农耕,正是帝王诗难得处。

近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起句:"'豫游''先天'相对,既见巡游之乐,复显雨泽天成。后来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或得此中三昧。"君王不作威仪语,偏写田家气象,可谓"御笔化犁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