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江都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谟。
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龙旂焕辰象,凤吹溢川涂。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
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
严飙肃林薄,暧景澹江湖。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
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多幸沾行苇,无庸类散樗。

世南

译文

奉和幸江都应诏
奉和皇帝驾临江都的诏令而作
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
南方推行周朝的教化,会稽山藏着夏朝的图谋。
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谟。
历代君王哪会偏离正道,千年来的谋划一脉相承。
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
朝见遵循时令而欢愉,顺应天意使万物复苏。
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安稳行进如玉轴转动,戒备道路有金吾护卫。
龙旂焕辰象,凤吹溢川涂。
龙旗辉映星辰之象,凤箫声溢满河川道路。
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
昔日分封唐地广施恩泽,分陕而治覆盖荆吴之地。
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
沐浴教化都懂得谦让,仰慕仁义久已成风俗。
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
冬日的律管初飞声,阳鸟正衔着芦苇南飞。
严飙肃林薄,暧景澹江湖。
寒风肃杀林间草木,和煦阳光淡染江湖。
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
皇恩深广遍及偏远,丰厚恩泽滋润枯槁。
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
虞舜的琴声引发歌咏,汉代的筑乐打动巴渝舞。
多幸沾行苇,无庸类散樗。
多幸如芦苇沾受恩泽,不像散木樗那般无用。

词语注释

稽山(jī shān):会稽山,传说夏禹在此会诸侯。
玉轴(yù zhóu):玉饰的车轴,形容车驾华贵。
金吾(jīn wú):汉代禁卫军官名,此指护卫。
龙旂(lóng qí):绘有龙纹的旗帜,帝王仪仗。
凤吹(fèng chuī):指箫笙等乐器,传说箫声如凤鸣。
巴歈(bā yú):巴渝地区的民歌,此泛指民间乐曲。
行苇(xíng wěi):路旁的芦苇,喻微贱之物受恩泽。
散樗(sàn chū):散木与臭椿,典出《庄子》,指无用之材。

创作背景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江都宫新成,帝率百官南巡,声势浩荡。时值隋室初兴,炀帝欲效法夏禹会稽之典、周王南巡之制,遂命群臣奉和应诏,以彰盛世。虞世南此作,正是宫廷应制诗之典范。

开篇"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二句,以周礼南巡与禹会诸侯的典故,暗合炀帝此次巡幸的政治意图。史载炀帝"慕秦皇汉武之事",诗中"百王岂殊轨"正呼应其欲超越历代帝王之志。其时运河初通,龙舟过处"安流进玉轴",《资治通鉴》载船队"舳舻相接二百余里",与诗中"凤吹溢川涂"的华美景象互为映照。

"封唐昔敷锡"以下转入颂圣主题。大业元年恰值改元,炀帝大赦天下,诗言"鸿私浃幽远"即指此惠政。末联"多幸沾行苇"用《诗经》典,既写江都芦苇摇荡之实景,又喻百姓沐泽皇恩。虞世南以"虞琴""汉筑"之雅乐作结,将这场融合政治巡狩与文学盛宴的南巡,定格在礼乐教化的永恒图景中。

此诗骈俪工整,典故密织,其金玉琳琅般的辞藻下,跃动着那个短暂辉煌的时代脉搏——当新凿的运河泛起第一道波光,隋王朝正用最华丽的姿态,走向它的历史终章。

赏析

这首诗以江都巡幸为背景,展现了隋炀帝南巡的盛况,融合了历史追忆与现实颂扬,意象华美而情感庄重。

意象的精心构筑
诗中"龙旂焕辰象,凤吹溢川涂"二句,《隋唐五代文学史》特别指出:"以日月星辰为龙旗纹饰,以凤箫声满川途,将帝王仪仗的恢弘转化为天人感应的壮阔图景"。而"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的时令描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其"巧用律管飞灰与候鸟衔芦的双重物候,使肃冬暗含春意,正是颂圣而不露痕迹的妙笔"。

情感的层递升华
开篇"南国行周化"等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以夏禹、周文王典故起兴,将当代帝王巡幸纳入千秋圣君谱系"。中段"沐道咸知让"等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沐道''慕义'的教化描写,将政治意图转化为道德感召,体现了六朝至初唐颂诗的特有范式"。尾联"多幸沾行苇"化用《诗经》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以柔草自比,既示谦卑又得恩泽,完成从集体颂圣到个人感恩的情感闭环"。

艺术的辩证统一
诗中的"严飙肃林薄,暧景澹江湖"被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盛赞:"肃杀与温煦并存,既如实描写江南冬景,又暗喻帝王恩威并施"。这种对立统一的手法,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总结:"在富丽精工的辞藻下,保持着'颂而不谀,华而不靡'的典雅品格"。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典重之笔写巡幸之事,字字有金石声。'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谟'二句,将帝王功业纳入历史长河,气度宏阔如观星汉。"

文坛巨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赏析中间写景之妙:"'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一联,以律管候气之典对鸿雁衔芦之象,既合时令又暗喻圣德。后接'严飙肃林薄,暧景澹江湖',肃杀与温煦相映,可见诗人炼字之精。"

当代学者袁行霈于《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其结构:"全诗以'南国'起兴,'稽山'承转,至'鸿私浃幽远'收束,如交响乐章层层推进。末句'无庸类散樗'用《庄子》典故自谦,恰与开篇帝王气象形成张力,此正应制诗之妙谛。"

词学大家叶嘉莹则点出其意境升华:"'厚泽润凋枯'五字,将政治教化比作春风化雨,使规整的应制诗突然有了杜诗般沉郁顿挫的生命力,可见作者胸中自有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