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结客少年场行

2025年07月05日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世南

译文

结客少年场行
少年游侠的豪迈诗行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韩魏之地多豪杰,洒脱不羁,淡泊名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彼此珍重一诺千金,各自胸怀天下志向。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结交只因一言相投,哪怕千里也赴约。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绿沉弓弦如明月,金络马缰似浮云。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吹箫行吟入吴市,击筑高歌游燕都。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效仿博望侯寻源,结交豪杰远相访。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少年感念一回顾,策马长驱向陇西。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戈矛寒光如霜闪,长剑锋芒似虹现。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天山终年积雪白,交河蜿蜒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风沙蔽日龙沙暗,叶落雁门秋意浓。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为知己不惜性命,绝非为一己私利。

词语注释

倜傥(tì tǎng): 洒脱不拘束。
矜(jīn): 珍重,重视。
辔(pèi): 马缰绳。
筑(zhú): 古代一种击弦乐器。
博望侯: 指张骞,汉武帝时出使西域,封博望侯。
陇头: 陇山一带,泛指西北边塞。
交河: 古代西域河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龙沙: 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雁门: 雁门关,古代重要关隘。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探微

盛唐气象的侠义回响
此诗诞生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辉煌时期,虞世南以"结客少年场"乐府旧题,重塑了魏晋以来游侠文化的精魂。考《乐府诗集》卷六十六,此题本源自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经鲍照、李白等踵事增华,终成唐人抒写少年豪情的经典载体。诗人将汉代张骞"博望侯"凿空西域的壮举(《汉书·张骞传》),与战国高渐离击筑燕市(《史记·刺客列传》)的典故熔铸一炉,折射出唐人崇尚"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

金戈铁马的边疆记忆
诗中"天山雪""交河流"等意象,实为贞观年间平定西域的史诗投影。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侯君集破高昌置安西都护府(640年),恰是"云起龙沙暗"的最佳注脚。诗人以"戈霜动""剑虹浮"的凛冽笔锋,复现了少年侠客"长驱背陇头"的征战场面,与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初唐边塞诗形成精神共鸣。

贵族交游的文学升华
"共矜然诺心"六句,暗合《周书·王褒传》所载北朝贵族"任侠使气,结客为重"的风尚。考虞世南曾任秦王府参军,其笔下"绿沉弓""金络马"的华美器物,正是唐初贵族游侠"连环羁、黄金勒"(《西京杂记》卷二)的真实写照。诗人将南朝"吴市吹箫"的雅致(《吴越春秋》),与北朝"击筑燕肆"的慷慨并置,完成南北文风的完美融合。

士人精神的终极投射
末句"轻生殉知己"直指《说苑·复恩》中"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老信条。在贞观之治的恢弘背景下,诗人以"非是为身谋"的决绝,超越了曹植《白马篇》的个体悲壮,升华为"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的盛唐气度。这种将个人侠义与家国情怀相统一的境界,正是唐诗走向巅峰的精神密码。

赏析

这首诗以少年游侠的豪情壮志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古代侠客的精神风貌。诗中"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开篇即点明主题,赞美了战国时期韩魏两国侠士的奇特节操和洒脱不羁的性格。他们不慕名利,重诺守信,心怀壮志,正如"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所描绘的那样。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进一步强调了侠客们重信守诺的品质,他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使千里之遥也会如期而至。这种精神在"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的意象中得到升华,明月般的弓弦和浮云般的马辔,象征着他们高洁的品格和超凡的志向。

诗中"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借用了伍子胥吹箫乞食于吴市和高渐离击筑于燕市的典故,展现了侠客们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而"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则引用了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暗示了侠客们追求远大理想的精神。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描绘了少年侠客怀揣理想,勇往直前的形象。"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通过戈霜和剑虹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侠客们的英勇和锐气。"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则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衬托出侠客们的豪迈情怀。

最后,"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通过云起和木落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壮美的氛围。"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则点明了侠客们轻生死、重知己的精神境界,他们不为个人谋利,而是为了更高的理想和信念。

整首诗情感激昂,意象丰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典故,展现了古代侠客的豪情壮志和高尚品格。正如权威赏析所言:"此诗以少年游侠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侠客们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十字,已写尽少年肝胆。"

近代学者闻一多评点道:"'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二句,以金玉之质写侠客之器,色相俱空而精气充溢,直如吴道子人物画,衣带当风而骨相自见。"

文学史家郑振铎特别指出:"结句'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如黄钟大吕,将全诗升华至道德境界。较之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更多几分知己相酬的温情。"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赏析云:"此诗章法最妙处,在于时空的层递拓展。从'一言重'的承诺到'千里至'的践行,自吴市燕肆的市井到天山交河的边塞,终至'云起龙沙'的苍茫,少年豪情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