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舞

2025年07月05日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世南

译文

繁弦奏渌水
繁复的琴弦奏响清澈的《渌水》曲
长袖转回鸾
舞者长袖翩跹,如鸾鸟回旋
一双俱应节
两位舞者默契配合,节奏和谐
还似镜中看
舞姿优美,宛如镜中倒影般对称

词语注释

渌水(lù shuǐ):古曲名,以清澈流水为意境
回鸾(huí luán):鸾鸟盘旋,喻舞姿回旋飘逸
应节(yìng jié):符合音乐节拍

创作背景

诗词咏舞创作背景考略

一、宫廷乐舞的盛唐气象

此诗当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正值唐玄宗在位时期。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此时宫廷乐舞发展至鼎盛,诗中"繁弦奏渌水"正折射出《渌水》等清商曲在宫廷演出的盛况。考古发现的唐墓壁画中,永泰公主墓《仕女图》所绘长袖翩跹的舞姿,恰可印证"长袖转回鸾"的艺术写实。

二、霓裳羽衣的审美意象

"回鸾"典出《拾遗记》载燕昭王时"鸾翔凤集"的祥瑞,至唐代已演变为舞蹈术语。敦煌写卷P.3501《舞谱》残卷中明确记载"回鸾转凤"的舞步程式,与诗人描述的双人对称舞姿形成互文。西安出土的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双马对舞的纹饰恰似"镜中看"的镜像美学。

三、诗画互通的创作语境

盛唐时期流行"以诗证舞"的创作风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吴道子观裴将军舞剑而作画,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赋诗。此诗独特的"镜喻"手法,与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双鸾衔绶镜纹饰相呼应,体现当时诗、舞、画三艺交融的艺术追求。宋代《乐书》称此类作品"不独纪其容,亦所以明其志",暗含对开元盛世和谐之美的礼赞。

赏析

舞者的姿态在诗中化作流动的画卷。弦音繁复如"渌水"潺湲,长袖翩跹似"回鸾"翱翔,两种意象的叠加构建出视听通感的艺术境界。《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这里运用了"以声拟形"的手法,让音乐具象化为清澈水流,而《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则赞叹"转回鸾"三字将衣袖的圆弧轨迹与凤凰回旋的优雅身姿完美重合。

"一双"舞者的默契被赋予超现实的审美距离——"镜中看"的描写尤为精妙。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镜象的介入使舞蹈脱离时空束缚,形成永恒的艺术定格"。这种处理不仅强化了舞蹈的对称之美,更暗含庄子"物我两忘"的哲学意境,舞者与观者的界限在镜像中逐渐消融。

情感表达呈现出由外放至内敛的微妙转变。前两句的热烈奔放与后两句的静谧观照形成张力,正如《唐诗风貌》所述:"诗人从对动态的沉醉转入对永恒的凝视"。这种情感流动暗合唐代艺术"外展气象,内蕴神思"的特质,在有限的诗句中完成了情感的三重奏:始于惊艳,沉于默契,终于哲思。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繁弦""长袖"起笔,顷刻间将乐舞之妙境铺陈眼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镜中看'三字最妙,非独状其舞姿对称之美,更寓庄周梦蝶之玄思——不知是舞者如影,抑或观者入镜。"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应节'二字最见功力,既写双人舞之默契如神,又暗合天地阴阳相谐之理。弦音、水波、袖影、鸾姿,皆在律动中达成大美。"

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独辟蹊径:"李端此作实开'通感'之先河。'渌水'可听,'回鸾'可视,'镜影'可触,五官体验在十八字中浑融一体,较之西方象征派诗歌早悟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