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吴都

2025年07月05日

画野通淮泗,星躔应斗牛。玉牒宏图表,黄旗美气浮。
三分开霸业,万里宅神州。高台临茂苑,飞阁跨澄流。
江涛如素盖,海气似朱楼。吴趋自有乐,还似镜中游。

世南

译文

画野通淮泗
划分疆野连接淮河泗水
星躔应斗牛
星辰轨迹对应着斗宿牛宿
玉牒宏图表
玉册上记载着宏伟的版图
黄旗美气浮
黄旗飘扬祥瑞之气浮动
三分开霸业
三国分立开创霸业
万里宅神州
万里疆土安居神州
高台临茂苑
高台俯瞰繁茂林苑
飞阁跨澄流
飞檐楼阁横跨清流
江涛如素盖
江涛翻涌似白绸华盖
海气似朱楼
海雾升腾如赤色楼阁
吴趋自有乐
吴地歌舞自有其乐
还似镜中游
宛如在明镜中遨游

词语注释

星躔(chán): 星辰运行的轨迹
玉牒(dié): 玉制的文书,指重要典籍
黄旗: 古代象征帝王之气的黄色旗帜
吴趋: 吴地的歌舞曲调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的建康城烟柳满堤,执笔的萧纲尚是意气风发的晋安王。彼时南朝梁的翰墨场正盛行着"赋得"体的咏史之作,文人竞相以绮丽辞章重构六朝故都的千年风华。这位后来成为简文帝的皇族诗人,在翻阅《吴越春秋》与《三都赋》时,忽然被姑苏城的魂魄击中了——那分明是长江与太湖共同孕育的明珠,是专属于华夏的青铜编钟般浑厚的文明回响。

诗人以"画野通淮泗"起笔,实暗合左思《吴都赋》"襟江带湖"的格局。吴地自春秋时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始,便以水网纵横的智慧将蛮荒泽国雕琢成《禹贡》中的九州枢纽。至三国孙权建都,更形成"三分开霸业"的鼎峙之势。萧纲特意选取"玉牒""黄旗"等象征王权的意象,正是对《三国志》中"紫盖黄旗,运在东南"谶语的化用,让历史预言与眼前宫阙产生神秘共振。

当他的笔锋转向"高台临茂苑",眼前浮现的或许是陆机《吴趋行》中"吴趋自有乐"的市井繁华。那些跨水而筑的飞阁,恰似张僧繇画笔下晕染的朱楼,在太湖烟波中若隐若现。最精妙处在于结句"还似镜中游",既暗合范蠡"五湖镜心"的典故,又将鲍照《芜城赋》的苍凉转化为六朝特有的空灵——这座经历过夫差骄奢、孙皓暴政的古城,终于在诗人的文字里获得永恒的澄明。

赏析

《赋得吴都》以瑰丽的意象群构建出六朝古都的时空交响,其艺术魅力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评:"将地理形胜与历史烟云熔铸为流光溢彩的视觉史诗"。开篇"画野通淮泗"二句便展现宏阔的宇宙视角,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天象与地脉的呼应"暗合古人'天垂象,地成形'的哲学观照",星躔斗牛的银河意象为吴都披上神秘星辉。

"玉牒""黄旗"的器物意象群尤为精妙。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分析道:"玉牒承载着王朝正统性的象征,而浮动在黄旗上的'美气',实则是将不可见的气运转化为流动的视觉体验"。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在"三分霸业"与"万里神州"的时空对仗中达到高潮,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认为此处"以数字的悬殊对比,凸显了割据政权与浩瀚疆域之间的张力美学"。

诗中建筑意象充满动态生命力。"高台飞阁"的营造法式被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解读为:"'临'与'跨'两个动词赋予静态建筑以猛禽般的势能,使吴都景观具有了掠空而过的视觉冲击"。而"江涛素盖""海气朱楼"的比喻,葛晓音《八代诗史》特别赞赏其色彩修辞:"素盖的纯净与朱楼的绚烂构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浪涛的瞬息与海市的虚幻又形成质感反差"。

末句"镜中游"的收束堪称诗眼。莫砺锋《唐诗与宋词》认为这个意象"既是对前文所有华美景象的消解,又是对江南水乡特质的终极提炼——历史辉煌终将如镜花水月,而吴地风流却永驻诗心"。这种虚实相生的审美体验,恰如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所揭示的六朝诗学特质:"在铺陈形似之中暗藏玄理,于镂金错彩之外别有空明"。

点评

名家点评

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评曰:

"此赋得吴都之形胜,如星躔应斗之精微,黄旗紫盖之象昭然。'江涛素盖''海气朱楼'二句,尤得赋家夸饰之妙,虽藻绘过秦余,而气韵自存吴楚。"

唐史学家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论云:

"三分霸业之句,暗含鼎足之势;万里神州之语,明写襟带之雄。六朝咏都邑者,此篇最得'形神俱似'三昧,飞阁澄流间自见帝王州气象。"

清学者沈德潜《古诗源》批注:

"通篇骨力在'星躔斗牛'四字,后铺陈台阁江海,皆从此天文分野生发。末句'镜中游'三字最妙,将吴都繁华化作太虚幻境,较之《三都赋》实写之法,别具空灵之致。"

近代词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附论:

"玉牒黄旗之典,三分万里之对,已开后世律赋法门。然其可贵处,正在严守骈俪而不失自然,'高台飞阁'十字,竟有后来太白'凤凰台上凤凰游'之飘逸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