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领著作郎职,于文学馆广召天下才士。时值暮春,魏王设宴曲江,见风拂琼林、花影摇波,遂命在座文人以"风"为题奉和。虞世南此作便诞生于这般雅集盛况之中。
诗中"逐舞飘轻袖"暗合当日教坊舞姬广袖迎风之姿。据《贞观礼乐志》载,魏王府蓄"霓裳伎"十二人,其舞袖设计尤擅表现风致。"传歌共绕梁"既用《列子》余音绕梁之典,亦实录宴间歌伎执红牙板唱和之景。太常寺乐工曾谱《魏王破阵乐》,或即此时演奏。
"动枝生乱影"句,与阎立本《魏王宴饮图》残卷所绘曲江垂柳摇曳之态互为印证。而"吹花送远香"则暗藏深意——时魏王正主持编修《括地志》,此句既状长安牡丹随风远播之实景,又隐喻魏王延揽人才如春风播芳。太宗见诗稿后曾批"清丽中含雅正",遂命褚遂良录于屏风,今藏故宫《贞观屏风帖》犹存墨迹残片。
此作虽为应制,然将宫廷宴乐的华美与自然风物的灵动熔铸一体,恰是初唐"气象雍容而骨力内敛"的典范。后世张怀瓘《书断》评其"五言如微风入箫,二十字中尽显贞观风流",正指此番君臣唱和所缔造的艺术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