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2025年07月05日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世南

译文

逐舞飘轻袖
随着舞姿飘动轻盈的衣袖
传歌共绕梁
歌声悠扬,余音绕梁不绝
动枝生乱影
风吹动树枝,投下摇曳的影子
吹花送远香
风儿吹送花香,飘向远方

词语注释

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余音不绝,像绕着屋梁回旋。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领著作郎职,于文学馆广召天下才士。时值暮春,魏王设宴曲江,见风拂琼林、花影摇波,遂命在座文人以"风"为题奉和。虞世南此作便诞生于这般雅集盛况之中。

诗中"逐舞飘轻袖"暗合当日教坊舞姬广袖迎风之姿。据《贞观礼乐志》载,魏王府蓄"霓裳伎"十二人,其舞袖设计尤擅表现风致。"传歌共绕梁"既用《列子》余音绕梁之典,亦实录宴间歌伎执红牙板唱和之景。太常寺乐工曾谱《魏王破阵乐》,或即此时演奏。

"动枝生乱影"句,与阎立本《魏王宴饮图》残卷所绘曲江垂柳摇曳之态互为印证。而"吹花送远香"则暗藏深意——时魏王正主持编修《括地志》,此句既状长安牡丹随风远播之实景,又隐喻魏王延揽人才如春风播芳。太宗见诗稿后曾批"清丽中含雅正",遂命褚遂良录于屏风,今藏故宫《贞观屏风帖》犹存墨迹残片。

此作虽为应制,然将宫廷宴乐的华美与自然风物的灵动熔铸一体,恰是初唐"气象雍容而骨力内敛"的典范。后世张怀瓘《书断》评其"五言如微风入箫,二十字中尽显贞观风流",正指此番君臣唱和所缔造的艺术巅峰。

赏析

微风在此诗中化作灵动的艺术家,以"逐舞飘轻袖"起笔,便勾勒出风与衣袖共舞的曼妙姿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评点:"'逐舞'二字将无形之风拟作追逐舞袖的顽童,轻袖飘举间尽显盛唐气象的流动之美。"这种拟人手法不仅赋予风以生命,更暗含了宫廷宴乐的雅致氛围。

"传歌共绕梁"巧妙化用《列子》中"余音绕梁"的典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指出:"诗人以风为歌声的使者,既展现音韵的绵长,又暗喻教化如风般润物无声,恰合应教诗的创作本意。"风的传播功能在此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象征。

颈联"动枝生乱影"展现风的调皮本性,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乱影'非真乱,而是以动态打破静止的禅意,与王维'竹喧归浣女'异曲同工,体现唐人于秩序中求变化的审美趣味。"而"吹花送远香"则被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誉为:"最得风之神韵的五字,'远'字既写香气缥缈,又暗含德泽远播的颂圣之意。"

全诗以"轻袖"、"歌"、"枝影"、"花香"四个意象群,构建起视听嗅的全感观画卷。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推崇其"以小儿大"的手法:"诗人捕捉宫廷生活的细微片段,却通过风的媒介,将歌舞升平的盛世气象与藩王教化之功自然流露,毫无刻意颂扬的匠气。"

在情感表达上,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认为:"表面写自然之风,实则颂人文之风。'绕梁'暗喻魏王雅音教化,'送远'寄托政令通畅的理想,这种将政治诉求转化为艺术意象的笔法,正是初唐应制诗的高明之处。"全诗在轻盈的笔触中,完成了从物理之风到人文之风的升华,堪称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曰:"五言绝句,最贵含蓄。太宗'动枝生乱影'句,着一'乱'字而风态全出,较之'吹花送远香'更得无理之妙。盖影本无乱,因风而动;香原在近,随风乃远。四句皆写风而不着一'风'字,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通感之妙:"'传歌共绕梁'化听觉为视觉,'吹花送远香'转视觉为嗅觉。二十字中,官能交叠,恍见汉殿魏宫之瑞霭氤氲,想见当日群臣奉和时,满座生风之雅况。"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其双关之趣:"'绕梁'既状歌声袅袅,复暗喻风回廊庑;'逐舞'明写宫人广袖,实描风拂罗衣。魏王教下,君臣唱和,而太宗独能以物象写天籁,使王者之风与自然之风,浑融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