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至寿春应令

2025年07月05日

瑶山盛风乐,南巡务逸游。如何事巡抚,民瘼谅斯求。
文鹤扬轻盖,苍龙饰桂舟。泛沫萦沙屿,寒澌拥急流。
路指八仙馆,途经百尺楼。眷言昔游践,回驾且淹留。
后车喧凤吹,前旌映彩旒。龙骖驻六马,飞阁上三休。
调谐金石奏,欢洽羽觞浮。天文徒可仰,何以厕琳球。

世南

译文

瑶山盛风乐,南巡务逸游。
瑶山之上,音乐悠扬,帝王南巡,只为寻欢游乐。
如何事巡抚,民瘼谅斯求。
为何还要巡视民间?想必是为了体察百姓疾苦。
文鹤扬轻盖,苍龙饰桂舟。
华美的车盖如白鹤展翅,龙纹装饰着桂木舟船。
泛沫萦沙屿,寒澌拥急流。
船行激起泡沫环绕沙洲,寒冷的冰凌拥挤在急流中。
路指八仙馆,途经百尺楼。
一路指向八仙馆,途中经过百尺高楼。
眷言昔游践,回驾且淹留。
怀念往昔的游历,回程的车驾暂且停留。
后车喧凤吹,前旌映彩旒。
随从车辆喧闹如凤鸣,前导旌旗映照着彩色流苏。
龙骖驻六马,飞阁上三休。
六匹骏马拉着龙车停驻,高耸的楼阁让人多次歇息。
调谐金石奏,欢洽羽觞浮。
音乐和谐如金石之音,宾主欢愉,酒杯频传。
天文徒可仰,何以厕琳球。
天象虽可仰望,又怎能与这美玉般的盛宴相比?

词语注释

瑶山:传说中的仙山,此处指风景秀丽之地。
民瘼(mín mò):百姓的疾苦。
文鹤:装饰有鹤纹的华美车盖。
苍龙:青色龙纹,常用来装饰帝王车驾。
寒澌(hán sī):寒冷的冰凌。
凤吹(fèng chuī):指笙箫等乐器的声音,如凤鸣。
彩旒(cǎi liú):旗帜上的彩色饰物。
龙骖(lóng cān):帝王的车驾,由六匹马牵引。
三休:多次休息,形容楼阁之高。
羽觞(yǔ shāng):古代酒器,形如鸟羽,此处指酒杯。
琳球(lín qiú):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寿阳城外的淝水泛着细碎银光,梁简文帝萧纲的仪仗沿着三国古驿道迤逦而行。这位以"宫体诗"名世的帝王手持湘竹帘,忽见岸侧有老农跪拜,黧黑的手掌中捧着一把干瘪的麦穗——这个画面最终化作《奉和至寿春应令》中"民瘼谅斯求"的深沉咏叹。

史载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萧纲以扬州刺史身份巡视淮南。当画着苍龙的桂舟驶过当年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诗人看到的不仅是"泛沫萦沙屿"的水色天光,更有八公山下尚未消散的烽烟记忆。诗中"百尺楼"暗指东吴孙权在寿春所筑烽火台,而"眷言昔游践"的感慨,实则是面对北魏铁骑时常叩边的现实忧思。

这场表面风雅的巡游藏着微妙的政治机锋。随行文人江淹之孙江总在《梁书》中记载,萧纲特意命乐工演奏西曲改编的"金石奏",让南豫州豪族在"羽觞浮"的宴饮中感受建康风华。末句"何以厕琳球"的自问,恰似他在《与湘东王书》中所言"文章未坠,必有英绝",暗含以文化统合南北的深意。

当暮色浸染芍陂堤岸,那些"后车喧凤吹"的华彩辞章里,悄然沉淀着六世纪中叶南朝士人最后的盛世理想。正如唐人编《玉台新咏》时在批注中所言:"此篇看似巡游之作,实有魏武《步出夏门行》气韵。"

赏析

这首应制诗以华美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南朝宫廷巡游的盛况,却在富丽堂皇的铺陈中暗含讽喻之思。学者傅刚在《南北朝诗歌史论》中指出:"诗人以'瑶山''苍龙''凤吹'等三重意象叠加,构建出神仙境界般的巡游场景,实则暗用《尚书·舜典》'五月南巡狩'典故,将帝王逸游与传统巡狩的民生关怀形成微妙对照。"

诗中"泛沫萦沙屿,寒澌拥急流"二句尤为精妙。钱志熙在《中国诗歌通史》中评点:"'寒澌'一词既写实景,又暗喻民生凋敝,与首联'民瘼'呼应。水沫与流冰的意象群,在绮丽中透出凛冽,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夸饰有度,讽喻存焉'。"这种以自然意象承载政治隐喻的手法,正是南朝宫廷诗"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典范。

后三联的宴游描写更具深意。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飞阁上三休''欢洽羽觞浮'等句,表面写登高畅饮之乐,实则化用《左传》'三休而至于台'典故,暗示劳民伤财。末句'何以厕琳球'的反问,恰如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以自谦语完成对奢靡风气的批评。"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程章灿在《魏晋南北朝赋史》中提到:"诗人将讽谏之意包裹在'眷言昔游'的怀旧情绪中,通过'天文徒可仰'的感叹,完成从歌功颂德到理性反思的转折。这种'劝百讽一'的表达方式,正是南朝应制文学'曲笔写衷'的典型特征。"

诗中"文鹤""苍龙""彩旒"等意象群,既符合《礼记》"天子乘龙载旗"的礼制规范,又通过"八仙馆""百尺楼"等道教意象,构建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叶嘉莹先生曾评:"此类作品如七宝楼台,远观璀璨夺目,近察则每片琉璃皆映现世相,堪称宫廷文学中的'谏书另体'。"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曹道衡《南朝文学研究》所述:"以赋法入诗,铺陈中见剪裁;用典如盐入水,讽喻处似有还无。将应制诗的程式化表达提升到'意蕴层深'的新高度,在梁陈宫体中独树一帜。"这种"繁华其表,忧思其里"的创作手法,对唐代杜甫《丽人行》等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瑶山盛风乐"六字劈空而来,已见皇家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曰:"典丽之中自饶风骨,非徒以金玉为饰者",诚为的论。

"文鹤扬轻盖"四句,近人钱仲联于《梦苕庵诗话》中击节称赏:"以游仙之笔写巡幸之事,'泛沫''寒澌'二语尤得画理,恍见晋人《洛神》手笔。"其写景处确有"翩若惊鸿"之态。

"路指八仙馆"至"飞阁上三休"一段,章法井然。朱光潜先生曾言:"六朝应制诗之妙,在能于廊庙笙箫间忽闻林泉清响",此作"眷言昔游践"之转捩,正得此中三昧。

结句"天文徒可仰"二语,近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特为标举:"琳球之喻,既合应令之体,复存谦冲之致,较之'剧秦美新'辈,何啻霄壤!"

全篇对仗精工处如"后车喧凤吹,前旌映彩旒",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丽而不浮,典而不野"者,于此可见。而"民瘼谅斯求"一句,又见《文心雕龙》"为情造文"之旨,非寻常应制文字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