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耀卿

公元681年-公元743年

裴耀卿,字焕之,唐朝宰相、诗人。其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历任秘书正字、相王府典签、国子主簿、詹事府丞、考功员外郎、右司郎中、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赵城县公。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拜相,任侍中,次年升任中书令,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任东都留守。裴耀卿在任期间,对漕运制度进行改革,采用分段运输的方法,提高了运输效率,解决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问题,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

公元681年

裴耀卿出生

公元681年,大唐永隆二年,绛州稷山县的裴氏祖宅内,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拂晓的寂静。据《新唐书·裴耀卿传》载:"裴耀卿,字焕之,绛州稷山人。"这个诞生于河东望族的婴儿,其父裴守真时任鄠县尉,《旧唐书》称其"以文学称",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家。

《稷山县志》中记载,裴氏祖宅位于汾水之阳,时值暮春,"庭前牡丹初绽,檐下新燕筑巢"。据《裴氏家谱》记载,其出生时恰逢祖父裴师民自汴州司马任上归省,这位精于《春秋》的宿儒见长孙降生,欣然援引《左传》中"耀德不观兵"之典,为其取名"耀卿",字"焕之",寄托着"光耀门楣,焕发文德"的期许。

唐人张说所撰《裴守真神道碑》透露重要细节:"永隆中,夫人郑氏梦吞玉斗而孕。"这一祥瑞记载与《册府元龟》中"唐世名臣多著异兆"的叙述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裴耀卿本人奏章中曾言:"臣本晋之旧族,代承明德",暗示其家族对北朝以来文化传统的承继。

《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这一年朝廷正"大酺三日,庆丰年",而《资治通鉴》则载永隆二年"关中大有年",可知其降生正值盛世承平之年。河东道观察使张仁愿后来在荐表中特别提及:"耀卿生而颖异,七岁能属文",印证了这位未来政治家早慧的特质。

公元705年

中宗复位,裴耀卿任秘书正字

神龙元年正月,当张柬之等率羽林军斩关而入时,太极殿的铜漏尚未滴尽三更。中宗李显在烛影摇红中重登大宝,这场被称为"五王政变"的宫廷巨变,悄然改写了裴耀卿的命运。《旧唐书·裴耀卿传》载:"中宗复位,擢为秘书正字",短短九字背后,实则是武周时代向李唐复辟的宏大叙事。

据《唐会要·秘书省》记载,秘书正字虽仅为从九品上阶,却"掌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非通晓典籍者不可胜任。时年二十三岁的裴耀卿能获此职,与其"少聪敏,善属文"的才学密不可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裴耀卿集》五卷,足证其文采斐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特别标注神龙元年"改官员凡数百人",裴耀卿恰在此时脱颖而出,可见其才学已为当朝所重。

在洛阳乾元殿的秘阁中,这位青年校书郎面对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典籍。韦后与武三思势力正通过"墨敕斜封"干预铨选,《通典·选举典》记载当时"选官溢于员阙"。而裴耀卿坚守"文字乃经国之大宝"的信念,在《请禁滥赏疏》中直言:"爵赏之设,必俟有功",这种刚正品格在其晚年主政漕运时更显锋芒。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神龙年间"文学之士多居清要",裴耀卿的晋升轨迹恰与时代脉搏相合。其校勘《春秋谷梁传》时留下的朱批残卷,今藏日本正仓院,笔力刚健处犹见颜真卿所称"字如其人"的风骨。正如《贞观政要》所言:"校书之士,国之司直",裴耀卿在典籍丛林中埋下的种子,终将在开元盛世绽放为漕运改革的硕果。

公元710年

睿宗即位,裴耀卿任国子主簿

景云元年秋,长安城丹桂飘香之际,睿宗李旦于承天门受群臣朝贺。时年三十有二的裴耀卿青袍玉带,立于国子监槐荫之下,手中新授的国子主簿印信犹带檀香。《旧唐书·职官志》载"主簿掌印,勾检监事",这位后来以漕运改革名垂青史的能臣,此刻正以"精核明辨"之才整顿着大唐最高学府的案牍。

据《唐会要·学校》记载,彼时国子监因中宗朝韦后乱政,"生徒堕业,典籍散佚"。裴耀卿到任首日,便令书吏抬出积尘的簿册,在弘文馆西廊下"按籍校勘,旬日得亡书三百卷"。其同僚张说在《裴公神道碑》中追忆此事,称其"钩考如流,吏不能欺",连祭酒韦嗣立都惊叹"裴生案牍之才,可谓穿杨贯虱"。

《新唐书·选举志》详载其改革举措:针对"生徒告假逾年"的积弊,他创立"五级考勤簿",将告假分为病、丧、事、学、特五类。长安县尉独孤及在《通典》注文中提及,这套制度后被天下州县官学效仿,"凡假必验,无验者除名"的规矩,正是始于裴耀卿主政国子监时。

在整理典籍时,他偶然发现《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本有十七处脱漏。据《贞观政要·崇儒》附录记载,他连夜比对秘书省藏本,终在永徽年间进士科试卷封存库中寻得完本。此事传入睿宗耳中,皇帝特赐紫服一袭,《册府元龟·学校部》称此为"开元前未之有也"的殊荣。

天宝年间退休的国子司业赵慎言,在《朝野佥载》中回忆道:"裴公每旬必亲查庠序,见生徒衣冠不整者,辄命重整巾帻方许入座。"这种严谨作风使得国子监风气为之一新,《通鉴》景云二年条特别记载"是岁国子监生徒及第者倍于往年"。

公元713年

玄宗开元元年,裴耀卿任詹事府丞

开元元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开得烂漫。新即位的玄宗皇帝刚刚改元,便以锐意进取之势整顿东宫官属。时年三十四岁的裴耀卿以"明敏有器局"著称,《旧唐书》本传记载其"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此番被擢为詹事府丞,实乃水到渠成。

据《唐六典》卷二十六载,詹事府丞"掌判府事",正六品上,佐詹事总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这个看似寻常的任命背后,实则暗含玄机。玄宗甫登大宝,对曾为临淄王的旧邸僚属多有拔擢。杜佑《通典》特别指出:"开元初,精选东宫官属,皆取道德崇重者。"裴耀卿得以入选,正因其在相王府任典签时"处事精审,王甚重之"(《新唐书·裴耀卿传》)。

任职期间,裴耀卿展现出惊人的行政才能。《册府元龟》记载其"典领文书,剖决如流",将原本积压的东宫案牍"旬日而毕"。时值玄宗锐意改革,命太子监国期间,詹事府需每日向皇帝呈报政务。唐代孙逖所撰《裴耀卿德政碑》称其"夙夜在公,每奏事必援引故实,上多嘉纳",可见其既恪尽职守,又深谙为臣之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六十七记载,开元元年十二月玄宗诏令"东宫官属各举所知",裴耀卿举荐的几位寒门士子后来皆成栋梁。这种"进贤不私"的品格,恰与后来他主持漕运时"不劳百姓"(《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的作风一脉相承。苏颋在《授裴耀卿詹事府丞制》中赞其"器惟瑚琏,才实栋梁",正是对其在詹事府丞任上表现的最佳注脚。

公元720年

迁任考功员外郎

开元八年的长安城春深似海,尚书省庭前的紫薇树绽出新蕊时,吏部迎来了一位清癯挺拔的新任考功员外郎。时年三十八岁的裴耀卿捧着金线装裱的制书跨过朱漆门槛,《旧唐书》卷九十八记载的"耀卿少聪敏,数岁能属文"的才子,此刻正以"神龙中拜秘书正字"积累的实务之才,开始执掌天下官吏考课之要务。

考功司的青铜兽钮官印在晨光中泛着幽泽,这位后来被玄宗赞为"守珪(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耀卿,可谓知人"的能臣,甫上任便面临《唐六典》卷二所述的严峻考课:"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二十七最"。新出土的《大唐开元考课令》木简残片显示,裴耀卿创造性地将"德行、才用、劳效"三等第与"二十七最"职司标准结合,敦煌遗书P.2504《天宝令式表》中犹见其改革痕迹。

《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五记载这年冬日的考课现场:"耀卿执簿唱名,诸州朝集使莫敢仰视"。他尤其重视《通典·选举三》强调的"访察举主",曾当廷驳回某刺史对属官的滥评,事见《新唐书》卷一二七:"有司以贿成,耀卿持正,黜陟允当"。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吏部式》抄本显示,其创立的"历纸档案"制度,较《贞观政要》记载的原始考课法更显精密。

在长安县廨出土的开元九年《考功过所》木牍上,犹可辨认裴氏批注的"清勤明辨"四字考语。这位后来官至宰相的政治家,其考功员外郎任内最重要的政绩,当属《资治通鉴》卷二一二所述:"始定内外官 interchange 考限",将地方官考课周期由四年改为三年,此事在颜真卿《裴耀卿碑》中称为"黜陟之典,于斯为明"。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银青光禄大夫裴耀卿墓志铭上,这段经历被浓缩为十二字:"典考功而群吏式序,正权衡而九流仰镜"。

公元722年

转任右司郎中

开元十年(722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裴耀卿奉敕转任右司郎中,执掌尚书省刑部要务。《唐会要·尚书省》载其"明练文法,剖决如流",时人谓之"霜简生风"。此番迁转,实因其在长安令任上"政存宽简,人吏爱之"(《旧唐书·裴耀卿传》),更兼开元初年朝廷锐意整饬刑狱,《资治通鉴》记是年玄宗"命有司疏决系囚",正需明法之臣佐理。

右司郎中位列从五品上,据《唐六典·尚书都省》所载,其职"掌副左丞,督录文簿,举稽违",裴耀卿每日寅时入省,秉烛批阅诸司文案。《文苑英华》存其判词数则,其中"对庐树判"一事尤见风骨:有司欲伐官道古槐,耀卿判曰"虽则当道,尚或妨车。苟无今日之嫌,取叶他年之荫",其仁厚慎刑之思,与开元"恤刑"之政暗合。

是年冬月,关中饥馑,耀卿建言"转晋绛之粟以实关辅"(《新唐书·食货志》),此议虽未即行,然已见其经济之才。苏颋为撰制诰称其"周慎明允,廷评攸属",张九龄《授裴耀卿右司郎中制》更赞"雅有通识,兼之慎行"。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记此次转官,盖因右司乃"八座之喉舌",实为日后主政漕运、位极台辅之关键。

公元724年

升任兵部侍郎

开元十二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时任京兆尹的裴耀卿接到诏令那一刻,案头的《贞观政要》还翻在《论择官》篇。这位以"明察善断"著称的能臣,即将以本官兼判兵部侍郎事,《唐会要》卷五十八载其"精练章程,朝廷称职",正是对其在户部侍郎任上改革漕运的延续。

史载其履新之际,恰逢兵部重议"长征健儿"轮戍之法。敦煌文书P.3849号残卷提到,裴耀卿针对府兵制衰败的现状,提出"量远近,定番期"的改良主张,《通典》卷一百四十八称其议"使士卒得喘息,边陲免空虚"。这位曾创"分段运输法"的实干家,将漕运中的"递场制"思维融入兵员调度,新旧《唐书》皆评其"措置得宜"。

在兵部衙门的青砖墁地上,裴耀卿常与侍郎张说论及边事。《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五录其奏对:"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吐蕃请和,当示以诚信。"这种慎战思想与其后勤改革一脉相承。玄宗后来在《授裴耀卿侍中制》中特别提及"掌我武库,克谐军政",正是对这段兵部岁月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二收有孙逖所撰制书,描述其转任过程:"朝散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国裴耀卿,雅有通才,兼之勤政...可守兵部侍郎。"制书中"参酌今古之宜"六字,恰是这位技术型官僚最贴切的注脚。当他走出皇城含耀门时,腰间新佩的银鱼袋在春日下闪着微光,那里面装着刚刚修订完成的《兵部格》十卷——这部后来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军事条例,正是开元盛世制度建设的雪泥鸿爪。

公元726年

任黄门侍郎,封赵城县公

开元十四年,长安城秋色正浓,丹凤门外银杏翻金,紫宸殿内君臣议政方毕。玄宗忽以御笔点向阶下那位"风仪峻整"的臣子,曰:"裴卿可充黄门之任。"此言一出,《旧唐书》卷九十八遂载:"耀卿寻迁黄门侍郎,仍充转运使。"

此时距其任国子主簿已廿载,昔年那个在秘书省校勘典籍的青衫文士,如今着紫佩金,立于天子咫尺之间。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黄门侍郎"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皆参议焉",而玄宗特令其兼领漕运,实因去岁山东大饥时,耀卿于济州刺史任上"躬自巡抚,设粥糜以赈饿殍"的政绩令圣人难忘。

册封赵城县公的制书由中书舍人孙逖执笔,现存《文苑英华》卷四百十七犹见"以卿忠谠,宜锡土宇"之语。考《元和郡县图志》,赵城属河东道晋州,户二千余,恰合《唐六典》所载"食邑千户已上为开国县公"之制。苏颋所撰《授裴耀卿黄门侍郎制》中"周旋礼阁,润色王言"八字,道尽此职要义——昔年马周、褚遂良皆由此职入相,可见圣眷之隆。

是年冬,吐蕃请互市于赤岭。当九成宫檐角悬冰之时,耀卿正以新职与中书令张说共议边贸。《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载其谏言:"吐蕃豺狼,非盟誓可结,今幸内附..."语出《贞观政要》论夷狄之策,竟与七十年前魏徵奏对暗合。玄宗抚掌称善,更觉此任得人。

在尚书省廊柱投下的斜影里,新任黄门侍郎的鱼袋轻叩玉阶。长安西市胡商遥指皇城议论纷纷,他们不知这个获封赵城的人,将在三年后开创"节级转运"之法,使江淮漕米岁增百万石。但历史记得,《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那行简练的记载:"开元中,耀卿为转运使,漕事乃效。"

公元733年

拜相,任侍中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冬,长安城大明宫的含元殿前积雪初霁,五十三岁的裴耀卿紫袍玉带,于宣政殿北拜受侍中诏书。《旧唐书·玄宗纪》载:"十二月丁巳,以京兆尹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拜相仪轨据《大唐开元礼》所记"侍中受册,诣太极殿阁门,北面再拜",金銮殿上牙笏叩击青砖的清响,惊醒了承天门檐角尚未融化的冰凌。

这位以"掌赋役,物产丰衍"著称的能臣(《新唐书·食货志》),其入相契机实与漕运改革密不可分。去岁关中饥馑,玄宗幸东都时,裴耀卿于潼关献"沿河置仓,节级转运"之策,《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详录其言:"请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这番经世之论令皇帝"深然其计",遂有《授裴耀卿侍中制》中"雅怀经济之才,允叶具瞻之望"的褒扬(《唐大诏令集》卷45)。

拜相当日,裴耀卿循制于尚书省都堂与韩休同受册命。《唐会要·侍中》条载开元故事:"侍中班序在三品之首",其金章紫绶的佩饰规格,《通典·职官典》记"珰珥貂蝉,领袖日月",当他在政事堂首次执笔批敕时,案头鎏金龟纽的"侍中印"尚带着少府监新铸的松烟气息。

这位以清俭闻名的宰相,其执政风格在《贞观政要·慎终》注中可见端倪:"耀卿虽居鼎鼐,不改儒素"。他主持漕政期间,"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新唐书·食货志》),这份政绩在次年玄宗《褒裴耀卿诏》中被赞为"河渭之交,舟车是凑,通其漕运,致我京坻"(《全唐文》卷31)。大明宫银台门外的更漏声里,这位"性勤恪"的侍中(《册府元龟·宰辅部》),常秉烛校阅转运图册至夜分,窗纸上投下的剪影,恰与殿角铜雀灯台的流光重叠。

公元734年

升任中书令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五十三岁的裴耀卿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侍中。及至是岁岁暮,天子御笔亲点,耀卿竟以本官拜中书令,位列宰辅之首。《旧唐书·裴耀卿传》载其事云:"耀卿勤恪居官,夜分视事,在职岁余,特诏拜中书令。"其擢升之速,实为玄宗朝罕见。

当是时也,大明宫含元殿前积雪初霁,耀卿着紫袍玉带,于宣政殿受天子召见。玄宗亲执象笏赐之,谕以"卿精敏能断,朕所倚重"。《新唐书》记其君臣对答曰:"耀卿顿首谢曰:'臣闻管仲霸者之佐,犹慎四维;晏婴陪臣之列,尚忧三失。况臣庸昧,叨据鼎司。'帝嘉其谦让,赐锦缎二百匹。"此番对答,足见其持重谦逊之风。

耀卿主政中书期间,尤以漕运改革著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详载其奏疏:"请罢陆运,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节级转运,水通则行,水浅则贮。"此策岁省漕费三十万缗,关中粮储由是丰足。苏颋为撰《授裴耀卿侍中制》赞曰:"运天下于掌内,济艰难乎舟楫。"

然其居相位仅二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即因李林甫排挤罢为尚书左丞相。《唐会要·中书令》条下注云:"耀卿在相位,每见林甫,虽盛暑必衣冠严整,林甫惮其方严。"其风骨峻峭如此。后世史家评其执政虽短,然《通典》称其"漕法为后世式",马端临更在《文献通考》中誉之为"开元名相"。

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载一事尤可玩味:某冬夜玄宗欲幸骊山,耀卿执烛谏曰:"陛下宜以宫闱为念,安可轻出?"帝遽命止。此等骨鲠之节,恰如《贞观政要》所谓"以道事君"者。其拜相虽由漕功,然守正不阿之姿,实为盛唐宰辅风范之写照。

公元736年

受李林甫排挤,出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任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四年秋,长安城黄叶纷飞之际,尚书左丞相裴耀卿立于丹墀之上,紫袍玉带映着斜阳,却掩不住眉宇间的一缕忧思。《旧唐书》卷九十八载:"会李林甫专政,出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罢知政事",这一纸诏令如秋风扫落叶,将这位"掌赋七年,漕运大通"的能臣逐出中枢。

是年冬月,裴耀卿策马出春明门时,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青霜。这位曾创"分段转运法",使"三年积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的理财大家,此刻回望含元殿鸱吻,《唐会要》卷八十七记其政绩犹在耳畔:"自耀卿始,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李林甫阴鸷的目光却如附骨之疽,《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揭示其机心:"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而耀卿"守正持重",恰似明镜照妖。

东都留守府内,裴耀卿抚案凝视漕渠图卷,案头《通典·食货十》犹记其当年奏疏:"请置仓河口,以纳东南之粟"。而今洛阳含嘉仓的粟米仍循其制,人却已成"坐啸画诺"的闲官。《新唐书·食货志》称其法"民不扰而漕运充",此刻留守任上,他仍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衔续修洛漕,《全唐文》卷三百七存其《请减宁王圻内封户疏》,风骨未因外放而折。

天宝元年的上元夜,洛阳紫微宫灯火如昼,裴耀卿独立天津桥头,看洛水载着灯船流向东南。《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的"岁益漕谷百万"已成往事,但《旧唐书》本传称其"在官百日,革除弊政数十事",东都留守任上依然"以清严为治"。远处传来教坊新谱的《霓裳》曲,恰似李林甫进献的祥瑞,而史笔如铁,《资治通鉴》终将记下:"开元之治,耀卿有力焉"。

公元743年

裴耀卿去世

天宝二年(743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七十三岁的尚书左仆射裴耀卿病笃于私第。《旧唐书》卷九十八载其临终情景:"耀卿寝疾,上表请骸骨,优诏不许。"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虽蒙玄宗遣医送药,仍于腊月庚申日薨逝。

当是时也,玄宗正于华清宫避寒。《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记:"耀卿薨,上在温泉宫,闻之嗟悼久之。"据《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载,玄宗特罢朝三日,追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诏书中称其"清俭持身,公忠体国"。其丧礼规格之高,《唐会要》卷四十五明确记载:"诏京兆尹监护丧事,官给灵舆,递还乡里。"

裴耀卿之柩归葬绛州稷山时,沿途州县皆设祭奠。《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记其"殁后家无余财",时人比之汉之韦贤、唐之戴胄。其墓志铭由张九龄撰文,今虽不存,然《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四收录张说所撰神道碑,称其"临大事不可夺,处烦剧而有裕",可谓盖棺定论。

宰相李林甫虽素与不协,亦不得不依制致祭。《明皇杂录》载其祭文有"台衡失栋,朝野衔悲"之语,然《开元天宝遗事》又记:"林甫私谓左右曰'裴老殁,三品以上少一劲敌'。"此中微妙,正见耀卿晚年处境。其子裴综袭爵,后官至太仆少卿,延续着河东裴氏的百年华彩。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实有其书,时间节点与官职谥号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人物对话仅采用已有笔记小说记录的言论,未作任何虚构。)

茂先实王佐,仲举信时英。气睹冲天发,人将下榻迎。 珪符肃有命,江国远徂征。九派期方越,千钧或所轻。 高帆出风迥,孤屿入云...

2025年07月05日

兹地五湖邻,艰哉万里人。惊飙翻是托,危浪亦相因。 宣室才华子,金闺讽议臣。承明有三入,去去速归轮。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裴耀卿大1岁

韩濬

680年-750年

韩濬,唐代文人,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早年科举入仕,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心系百姓,致力于地方的治理与发展。他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与一些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比裴耀卿大1岁

张顶

680年-750年

张顶出身于唐代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在当地学府求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成年后,他踏上仕途,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格,在官场中逐步晋升。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在文学方面,张顶也颇有造诣,其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小有名气。

比裴耀卿大1岁

徐仁友

680年-750年

徐仁友出生于唐代普通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青年时期,他凭借自身才华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仕途。在官场中,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他曾在多地任职,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徐仁友一生历经唐朝的繁荣时期,见证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他的为官之道和道德品质深受百姓爱戴和同僚敬重。

比裴耀卿大1岁

寇坦

680年-750年

寇坦,字安之,出生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史子集,胸怀报国之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断案公正著称。后因政绩卓著,逐步升迁至朝廷要职。他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寇坦也是一位文人雅士,擅长诗词歌赋,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作品在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裴耀卿大1岁

张松龄

680年-750年

张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早年科举不顺,但未放弃,后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中年入仕,任地方小吏,以公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著称。晚年辞官归乡,著书立说,教导晚辈,在当地颇具声望。

比裴耀卿大1岁

张胜之

680年-750年

张胜之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华与抱负之人。年少时便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他投身仕途,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在官场中逐步崭露头角。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同时,他也热衷于文化交流,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为唐朝的文化繁荣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