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2025年07月05日

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

褚亮

译文

高台暂俯临
我暂时登上高台俯瞰四方
飞翼耸轻音
飞檐翘角仿佛传来轻盈的乐声
浮光随日度
浮动的光影随着太阳移动
漾影逐波深
荡漾的倒影追逐着深沉的波浪
迥瞰周平野
远远眺望四周平坦的原野
开怀畅远襟
敞开胸怀舒展遥远的思绪
独此三休上
独自在这三休台上
还伤千岁心
仍为千年的沧桑而感伤

词语注释

飞翼:指古代建筑飞檐翘角的屋檐部分
耸轻音:(耸 sǒng) 高耸的屋檐仿佛发出轻盈的声音
迥瞰:(迥 jiǒng) 远望,从高处向远处看
三休:指登高时需要多次休息的台阶,喻指高台
千岁心:指怀古伤今的思绪,感慨时光流逝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临高台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临高台》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宴乐歌辞。据《乐府诗集》载,此曲调源自汉代短箫铙歌十八曲之一,南朝文人多依古题创新意。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称其"言临望伤怀,寄情高远",恰合本诗"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之旨。

时代语境

此诗或作于南朝梁陈之际,时值宫廷文学鼎盛。诗中"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的流光意象,暗合当时盛行的山水审美思潮。刘勰《文心雕龙》评此时作品"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本诗对仗工稳的"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正是典型体现。

文人寄托

"三休"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三休乃至"的登台典故,暗喻仕途艰辛。庾信《哀江南赋》曾以"三休而止"喻人生困顿,与此诗"还伤千岁心"的沧桑感形成互文。六朝文人常借乐府旧题抒治乱之慨,如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之叹,与此诗伤怀情绪一脉相承。

艺术传承

诗中"飞翼耸轻音"化用曹植《临高台》"下有水清且寒",而"漾影逐波深"更见谢灵运山水诗影趣。这种对建安风骨与元嘉体的融合,折射出南朝后期文学"弥尚丽靡"(《南史·文学传序》)的审美转向,在绮丽中暗藏哲思,恰如钟嵘《诗品》所谓"润之以丹彩,吐之以铿锵"。

赏析

登高望远,本是古人抒怀的常见题材,而这首《临高台》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瞬间的登临之感升华为对时空永恒的哲思。诗人立于高台之上,俯视众生,却又不失轻盈灵动之态。"飞翼耸轻音"一句,以飞鸟振翅的意象暗喻超脱尘世之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耸轻音'三字,既写实景,又寓精神飞扬之态,虚实相生,妙在不着痕迹。"

诗中光影的运用尤为精妙。"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二句,以流动的光影勾勒出时间的流逝。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联暗用《论语》'逝者如斯'之意,却将抽象的时间具象为日光波影,使哲学沉思具足画意。"浮光荡漾间,诗人所见不仅是眼前景物,更是千年岁月的沉淀。

当视野拓展至"迥瞰周平野"时,诗人的胸怀随之开阔,但转瞬又陷入"还伤千岁心"的苍茫。这种情感转折被程千帆先生解读为:"由空间之旷达陡然转入时间之悠远,正是汉魏风骨的遗响。'三休'用典出自《庄子》,谓登高需多次休憩,暗喻人生跋涉之艰;'千岁心'则化用《楚辞》哀郢之思,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并置。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盛赞此诗:"乍看是登高骋目之乐,细读乃觉字字含悲。'开怀'与'伤'心相对,正如台阁之巍峨与浮光之易逝相映,在壮阔景象中埋藏着生命的锐痛。"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感染力,也让临高台这一传统意象,承载起个体生命在浩瀚时空中的永恒叩问。

点评

《临高台》以"俯临"为眼,将登高望远的传统意象注入六朝特有的空灵笔调。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点道:"'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二句,写尽光阴流转之态,水面光影交叠处,暗藏人生须臾之叹。"其笔法确有"以景写心"之妙,日光水影间渗透着对时空永恒的哲思。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尤为激赏结句:"'独此三休上,还伤千岁心',登台三憩而发千古幽情,以小憩见大永恒,此等笔力非寻常登高之作可比。"所谓"三休",既实写登台之劳顿,又暗用楚辞"聊逍遥兮容与"的徘徊之意,使短暂的驻足与"千岁"的苍茫形成时空张力。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提及此诗:"六朝人善制短篇,如'迥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十字,便具尺幅千里之势。平野远襟之间,胸次豁达与天地同宽。"确如所言,诗人以俯瞰的视角展开平远画卷,而"开怀"二字又将客观景象转化为主观情怀,实现物我交融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