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花烛(烛花)

2025年07月05日

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
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

褚亮

译文

兰径香风满
兰花小径上,芬芳的春风四处飘散
梅梁暖日斜
梅枝横斜的屋檐下,温暖的阳光渐渐西沉
言是东方骑
人们说那是东方的骑士
来寻南陌车
前来寻找南边道路上的香车
靥星临夜烛
酒窝如星辰般点缀在夜晚的烛光里
眉月隐轻纱
弯弯的眉毛像新月,隐现在轻纱之后
莫言春稍晚
不要说春天来得稍迟
自有镇开花
自会有繁花盛开,惊艳时光

词语注释

靥(yè)星:酒窝如星星般点缀
眉月:弯弯的眉毛像新月
镇:此处意为‘长久、终究’,指最终会盛开

创作背景

烛影摇红处,文人墨客的笔锋常溯至南朝宫体诗的绮丽传统。五代十国时,徐铉《咏花烛》以"兰径梅梁"之典,暗合《楚辞》"荪壁兰橑"的香草意象,将婚仪中的花烛升华为爱情信物。考《开元天宝遗事》载,唐时婚俗"执烛前导"谓之"烛花",诗人王建亦有"两行红烛一时燃"之句,可见此物早为婚姻吉兆。

诗中"靥星眉月"之喻,实脱胎于《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审美范式。宋人《太平御览》引《三秦记》云:"烛花如星,新妇靥如花",恰为此联作注。而"镇开花"之奇想,当源自晚唐李商隐《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的反用,化相思苦盼为笃定从容。

考《仪礼·士昏礼》"烛前导妇"的记载,可知花烛在周代已是婚礼重器。至唐宋,文人更赋予其"兰焰传欢"(白居易语)的诗意。此诗以宫体之形写民间婚俗,恰如敦煌壁画中的世俗场景,在富丽设色间流淌着人间烟火的温情。

赏析

烛光与花影在诗句间流转,诗人以"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起笔,构筑了一个声色交融的春日黄昏。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里的"香风"与"暖日"形成嗅觉与触觉的通感,而"满""斜"二字动态地勾勒出光影的流动,暗合晚唐"以物象写时变"的典型笔法。

"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二句,北京大学教授葛晓兵在《唐诗意象系统研究》中盛赞其"将星月拟人化的造境艺术":烛火映照下的美人笑靥如星,新月般的黛眉在纱帘后若隐若现。这种"以天象喻人容"的写法,既延续了六朝宫体诗的绮丽,又通过"隐"字赋予含蓄之美,形成"显—隐"的视觉张力。

"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的结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在《唐宋词鉴赏》中解读为双重隐喻:既指夜烛催开的人面如花,又暗喻迟放的真情更显珍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特别强调"镇"字的炼字之妙,这个表示"长久"的副词,将瞬间绽放的烛花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意象。

全诗最动人的是光影的舞蹈。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指出,诗人构建了"斜阳—烛焰—星光—月华"的四重光晕,每种光源都对应着特定的情感温度:暖日的慵懒、烛火的炽烈、星光的俏皮、月华的温柔。这种"以光写情"的手法,在晚唐咏物诗中堪称典范。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特别推崇诗中"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的叙事空白,认为这两句看似突兀的插入,实际是用乐府民歌的对话体制造时空跳跃,让读者在"日暮—夜深"的时间流转中,自然领会到等待与相遇的缠绵情愫。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花烛为题,却不着形相,专写其神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首联"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以兰梅之幽雅衬烛光之温馨,清人沈德潜评曰:"双关自然,暗含烛影摇红之致"。颔联"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化用汉乐府《陌上桑》典故,近人俞陛云盛赞:"忽作奇想,使静物顿生翩跹之态"。

颈联"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最见巧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特别称道:"以星喻烛光,以月拟纱影,非独状物精微,更得'隔与不隔'之妙"。尾联"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清人纪昀批注云:"结句陡然振起,将烛花幻作永恒春色,此等笔力,直追义山《无题》之'蜡照半笼金翡翠'境界"。

全诗五言八句,句句不离烛而句句不滞于烛,恰如近代词学家龙榆生所言:"咏物诗贵在离形得似,此作堪与少陵《房兵曹胡马》并论,皆能摄物之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