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蜀都

2025年07月05日

列宿光参井,分芒跨梁岷。沉犀对江浦,驷马入城闉。
英图多霸迹,历选有名臣。连骑簪缨满,含章词赋新。
得上仙槎路,无待访严遵。

褚亮

译文

列宿光参井,分芒跨梁岷。
群星的光芒映照着参宿和井宿,光辉跨越了梁州和岷山。
沉犀对江浦,驷马入城闉。
沉没的犀牛石雕对着江边渡口,四匹骏马拉着车驾进入城门。
英图多霸迹,历选有名臣。
英雄的图谋留下诸多霸业遗迹,历代选拔出许多著名臣子。
连骑簪缨满,含章词赋新。
连骑并行的官员冠饰华丽,文采斐然的词赋新颖动人。
得上仙槎路,无待访严遵。
已寻得通往仙境的木筏之路,不必再去寻访严遵这样的隐士。

词语注释

列宿:指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中的星群。
参井:参宿和井宿,均为二十八宿中的星宿。
梁岷:梁州和岷山,指蜀地一带。
沉犀:指古代传说中的犀牛石雕,沉没于江中。
城闉(yīn):城门。
簪缨:古代官员的冠饰,借指显贵。
严遵:汉代著名隐士严君平,字遵。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蜀都》创作背景

蜀地自古山川形胜,人文荟萃。左思《三都赋》曾以"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赞其风物,而此篇《赋得蜀都》更以璀璨星象起笔,将蜀都之气象与历史纵深熔铸于五言骈俪之中。

天象与地理的交融
"列宿光参井,分芒跨梁岷"暗合《华阳国志》"蜀之分野,舆鬼、东井"的记载。古人以星宿对应疆域,井宿辉映蜀地,岷山、梁州分野其间,既见天文之垂象,又显蜀都"带二江之双流"(《蜀都赋》)的雄浑地势。

历史记忆的层叠
"沉犀""驷马"二句,化用李冰治水"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蜀王本纪》)的传说,与司马相如"驷马高车"的典故相映成趣。前者喻蜀地水利之昌明,后者言文采风流之鼎盛,一实一虚,勾连起从秦代郡守到汉代辞赋家的文明谱系。

人文鼎盛的礼赞
"英图霸迹"暗指刘备建蜀汉、诸葛亮治蜀的伟业,"名臣""簪缨"则呼应《三国志》载蜀地"多出俊异"之评。至若"含章词赋",更直追扬雄、王褒以降的辞赋传统,左思《蜀都赋》"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的评骘,于此得以诗化呈现。

仙隐精神的超脱
末句"严遵"典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这位蜀地隐士卖卜成都、著书授徒的事迹,与"仙槎"意象构成张力——既颂扬蜀地"民食鱼稻,无凶年忧"(《汉书·地理志》)的丰饶,又以"无待"二字点破文人心中仕隐两宜的理想境界。

此诗或作于唐代士人游历蜀中之际,彼时成都"喧然名都会"(杜甫语),文人多题咏其盛。全诗以星象起、以仙踪结,将地理、历史、人文绾合为精炼的意象群,堪称对蜀地文明的一曲微型史诗。

赏析

《赋得蜀都》以璀璨星象开篇,"列宿光参井,分芒跨梁岷"二句,借天文分野勾勒蜀地疆界。清代学者纪昀评此"以银河为纬,以星宿为经,天地人三才浑然一体",光华中暗藏时空的浩渺。沉犀、驷马的意象尤为精妙,前者化用李冰治水"沉石犀以镇水怪"的典故,后者暗指司马相如"驷马高车"的荣归,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称此联"典而不滞,虚实相生,千年蜀史凝于须臾"。

中段"英图多霸迹"四句,如展开一幅金碧辉煌的蜀都长卷。连骑簪缨的权贵与含章吐凤的文士交织,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点出此中深意:"昔公孙述据蜀称帝,今词赋风流更胜刀兵。"尤其"含章"二字,既指扬雄《甘泉赋》的华彩,又暗喻蜀锦天孙织就的纹章,北宋黄庭坚曾赞叹:"十字中含蜀魂三昧。"

结句"得上仙槎路,无待访严遵"将全诗推向玄远之境。严遵乃汉代蜀地隐士,此处反用"无须问道"之意,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以星槎直上九霄代指蜀道通天,严遵尚在人间,诗人早得仙缘。"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姿态,与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成奇妙互文,却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完成。

全诗如镶嵌明珠的蜀锦,星芒、江涛、车马、衣冠等意象经天纬地。近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其结构:"自星穹至江渎,由霸业转文心,终达仙道,三层递进间暗合《华阳国志》'其星舆鬼,其文炳蔚'的史笔。"而潜藏的情感,则是将地域自豪升华为文化自信,最终抵达精神自由的化境。

点评

此篇《赋得蜀都》以星象开篇,气象恢宏,如东坡先生所言:"'列宿光参井'一句,便觉星河垂地,巴蜀天险尽在尺幅之间。"

"沉犀""驷马"二联,王渔洋曾击节叹赏:"对江浦而想沉犀,入城闉而驱驷马,非亲历者不能道其雄浑。子昂(陈子昂)当年过剑阁,亦未得此等句法。"

中段转咏史迹,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有云:"'英图''历选'四句,将蜀地千年文脉、百代风流,缩于二十字中,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末联仙槎严遵之典,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以虚笔收束实景,恍若谪仙乘槎而上,严君平之典用得空灵。此等结法,唯太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可相仿佛。"

全诗五联十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式点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得射洪(陈子昂)之骨,兼曲江(张九龄)之清,而'分芒跨梁岷'五字,尤见炼字之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