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赋得蜀都》创作背景
蜀地自古山川形胜,人文荟萃。左思《三都赋》曾以"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赞其风物,而此篇《赋得蜀都》更以璀璨星象起笔,将蜀都之气象与历史纵深熔铸于五言骈俪之中。
天象与地理的交融
"列宿光参井,分芒跨梁岷"暗合《华阳国志》"蜀之分野,舆鬼、东井"的记载。古人以星宿对应疆域,井宿辉映蜀地,岷山、梁州分野其间,既见天文之垂象,又显蜀都"带二江之双流"(《蜀都赋》)的雄浑地势。
历史记忆的层叠
"沉犀""驷马"二句,化用李冰治水"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蜀王本纪》)的传说,与司马相如"驷马高车"的典故相映成趣。前者喻蜀地水利之昌明,后者言文采风流之鼎盛,一实一虚,勾连起从秦代郡守到汉代辞赋家的文明谱系。
人文鼎盛的礼赞
"英图霸迹"暗指刘备建蜀汉、诸葛亮治蜀的伟业,"名臣""簪缨"则呼应《三国志》载蜀地"多出俊异"之评。至若"含章词赋",更直追扬雄、王褒以降的辞赋传统,左思《蜀都赋》"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的评骘,于此得以诗化呈现。
仙隐精神的超脱
末句"严遵"典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这位蜀地隐士卖卜成都、著书授徒的事迹,与"仙槎"意象构成张力——既颂扬蜀地"民食鱼稻,无凶年忧"(《汉书·地理志》)的丰饶,又以"无待"二字点破文人心中仕隐两宜的理想境界。
此诗或作于唐代士人游历蜀中之际,彼时成都"喧然名都会"(杜甫语),文人多题咏其盛。全诗以星象起、以仙踪结,将地理、历史、人文绾合为精炼的意象群,堪称对蜀地文明的一曲微型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