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洛阳城郊,新柳拂过方丘祭坛的青砖,礼官们捧着玉帛缓步而行,空气中弥漫着秬鬯酒的芬芳。这是贞观六年的孟夏之月,唐太宗亲祀地祇的庄严时刻,《顺和》乐章便在此时诞生,以黄钟为宫的音律承载着初唐的天地共鸣。
史载"顺和"本为周代六乐之一,太宗命祖孝孙重定雅乐时,取"坤德载物,顺承天意"之意再造新声。乐工们击拊搏柎,笙箫齐鸣中,魏徵等词臣以《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为典,将"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古老训诫化入诗行。那"易从业简"的吟唱,暗合《周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玄机,更与《贞观政要》所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治国方略遥相呼应。
当编钟的余韵在暮色中消散,祭坛上的燔柴仍飘着缕缕青烟。这八句四十字的乐章,恰似一块活着的礼器,既镌刻着《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古老记忆,又流淌着贞观群臣"得一道宁"的政治理想。咸英之舞的旋回间,我们仿佛看见盛唐的晨曦正穿透云层,将"万物资化"的祈愿洒满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