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祭方丘乐章。顺和

2025年07月05日

万物资以化,交泰属升平。易从业惟简,得一道斯宁。
具仪光玉帛,送舞变咸英。黍稷良非贵,明德信惟馨。

褚亮

译文

万物资以化,交泰属升平。
万物依赖自然生长,天下太平共享繁荣。
易从业惟简,得一道斯宁。
遵循大道简单行事,领悟真理心自安宁。
具仪光玉帛,送舞变咸英。
礼仪庄重玉帛生辉,乐舞变换尽显华章。
黍稷良非贵,明德信惟馨。
五谷丰登不足为贵,美德芬芳才是至真。

词语注释

交泰:指天地阴阳调和,万物通泰。
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象征礼仪。
咸英:传说中的古乐名,这里泛指美好的音乐。
黍稷:古代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泛指五谷。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郊,新柳拂过方丘祭坛的青砖,礼官们捧着玉帛缓步而行,空气中弥漫着秬鬯酒的芬芳。这是贞观六年的孟夏之月,唐太宗亲祀地祇的庄严时刻,《顺和》乐章便在此时诞生,以黄钟为宫的音律承载着初唐的天地共鸣。

史载"顺和"本为周代六乐之一,太宗命祖孝孙重定雅乐时,取"坤德载物,顺承天意"之意再造新声。乐工们击拊搏柎,笙箫齐鸣中,魏徵等词臣以《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为典,将"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古老训诫化入诗行。那"易从业简"的吟唱,暗合《周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玄机,更与《贞观政要》所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治国方略遥相呼应。

当编钟的余韵在暮色中消散,祭坛上的燔柴仍飘着缕缕青烟。这八句四十字的乐章,恰似一块活着的礼器,既镌刻着《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古老记忆,又流淌着贞观群臣"得一道宁"的政治理想。咸英之舞的旋回间,我们仿佛看见盛唐的晨曦正穿透云层,将"万物资化"的祈愿洒满九州。

赏析

这首《祭方丘乐章·顺和》以祭祀地祇的庄严仪式为背景,通过精炼的语言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唐代礼乐文化研究专家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此章以简御繁,将祭祀仪轨升华为对宇宙秩序的礼赞",诗中"万物资以化"开篇即展现大地化育万物的母性力量,与《周易》"坤厚载物"的意象一脉相承。

第二联"易从业惟简,得一道斯宁"蕴含深刻哲理。古典文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解析道:"诗人将《易经》'简易'之道与老子'得一'思想熔铸,祭祀的虔诚最终归于心灵的安宁"。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化,使仪式超越形式获得精神高度。

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多重感官意象构建祭礼场景。"玉帛"的视觉华光与"咸英"乐舞的听觉流动形成通感效应,礼器研究专家扬之水认为"光玉帛三字浓缩了唐代祭祀用器的美学精髓"。尾联"黍稷良非贵,明德信惟馨"更将祭祀升华至道德层面,思想史家葛兆光指出这体现了"周礼'敬德'传统在唐代的延续"。

全诗以四言句式形成庄重节奏,如礼官步伐般沉稳有序。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特别推崇其"在仪式语言中注入生命感悟"的特质,认为"黍稷"与"明德"的对照,实现了从物质供奉到精神奉献的超越。这种"以物见理"的手法,使祭祀诗歌突破宗教文学范畴,成为探讨天人关系的哲学文本。

点评

暮春方丘坛上,玉帛陈于黄琮之侧,咸英之乐渐起,天子执玄圭而拜地祇。此间《顺和》乐章如清露滴落青铜爵,以简净之辞写就天地大美:

"万物资以化"四句,以《周易》泰卦为骨,将阴阳交感的哲思化作春霖润物之声。唐史家吴兢曾评:"得郊祀之正体,一言而天地人三才备焉。"玉帛之光非在璀璨,而在其"惟简"的仪式中暗合天道;咸英之舞虽变,终归于"斯宁"的至简境界。

后四句尤见匠心,《毛诗正义》疏解此章曰:"黍稷之馨实承明德,此周礼以德配天精义也。"礼官贺知章击节叹赏:"光字变字如画龙点睛,使静仪生云气,呆舞化流波。"非贵非贱的黍稷,恰似乐章本身——唯有德者能闻此无声音律,如嗅得至诚之馨自九幽升起。

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以金针度人:"看他用《道德经》'得一'之理,却化作清庙朱弦之响。唐人祭歌能至此境,可谓璇玑在手。"清浊相济的韵律间,分明见得贞观年间那派浑金璞玉的盛世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