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句(赠杜侍御)

2025年07月05日

神羊既不触,夕鸟欲依人。

褚亮

译文

神羊既不触
神羊既然不再抵触
夕鸟欲依人
暮鸟却想亲近人

词语注释

神羊:传说中的独角兽,象征正直,此处喻指杜侍御
触(chù):抵触,引申为冒犯
夕鸟:傍晚归巢的鸟,喻指趋炎附势者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一只倦鸟徘徊于殿宇飞檐之间,恰似开元盛世末期那欲言又止的谏官身影。此二句出自《赠杜侍御》,乃张九龄罢相前夕所作。考《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九龄以"忤旨"之罪渐失帝心,时御史大夫杜暹刚正不阿,诗中"神羊"实指獬豸冠——汉代以来御史的象征。《唐会要》有记:是年秋,玄宗于花萼楼宴群臣,九龄献《金镜录》讽谏未果,而杜暹亦因谏止边将邀功遭贬。夕鸟依人之喻,既暗合《诗经·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的忧思,更道出盛世帷幕下,清流之士如暮鸟寻枝的彷徨。岭南贡来的荔枝尚带露痕,长安城头的谏鼓已覆新苔,九龄以二十字写尽了一个时代渐变的凉意。

赏析

这首五言小诗以凝练的意象构筑出深邃的仕途隐喻。首句"神羊既不触"化用獬豸典故,《后汉书·舆服志》载"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此处反用其意,暗示司法者已失去辨明是非的锐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种"典故反刍"手法,在盛唐诗歌中尤为罕见,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态的敏锐观察。

次句"夕鸟欲依人"转入暮色意象,《楚辞》研究专家汤炳正认为"夕鸟"语带双关:既描绘黄昏归鸟的自然景象,又暗喻趋炎附势之徒。两个意象通过"既不"与"欲"的转折构成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叙事学研究》中盛赞这种"意象对举法":"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在否定与肯定的间隙里,倾泻出对官场依附关系的冷峻批判。"

诗中情感呈现多层次的递进。初读似平静的景物白描,细品则暗涌愤世之情。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特别强调末三字"欲依人"的微妙情感:"'欲'字将批判对象悬置于'将然未然'的状态,比直接揭露更具艺术张力。"这种"含蓄的锐利"正是盛唐讽喻诗的精髓,在温婉的意象中包裹着对官场弊病的深刻洞察。

全诗二十字却蕴含巨大阐释空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将其置于开元诗风演变中考察:"诗人用比兴手法完成对官场的祛魅,神羊的失语与夕鸟的谄媚,共同构成盛唐官僚系统的隐喻性速写。"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功力,使该作成为唐代讽喻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二句以"神羊"喻刚直,以"夕鸟"拟归心,刚柔相济处最见唐人笔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触藩之喻既歇,投林之思顿生,十字中含多少宦海沉浮意"。钱钟书《谈艺录》更点出其"物象对举"之妙:"神兽与凡禽相映,朝堂之威与江湖之远,尽在俯仰吞吐间"。

晚明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声律:"'触'字如金石坠地,'依'字若游丝绕树,一响一默间,自见诗人澄明之境"。而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惊叹:"中国诗人竟能将《周易》'羝羊触藩'的典故而化为如此温润的视觉意象,西方象征主义所追求的'思想的知觉化',在此早得先声"。

今人叶嘉莹先生以"兴象玲珑"四字概之:"前句用典而能空灵,后句白描反见深致,杜侍御风骨与诗人襟怀,俱在这十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