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夕赋咏成篇

2025年07月05日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飘飘罗袜光天步,
灼灼新妆鉴月辉。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叹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

敬宗

译文

一年抱怨嗟长别
整年哀怨叹息这漫长的别离
七夕含态始言归
七夕这天才含情脉脉地说起归来
飘飘罗袜光天步
轻纱罗袜飘动,如踏着天光漫步
灼灼新妆鉴月辉
明艳的新妆映照着月华的光辉
情催巧笑开星靥
深情催动嫣然一笑,露出星星般的酒窝
不惜呈露解云衣
不惜让晶莹的露珠沾湿轻薄的云裳
所叹却随更漏尽
可叹欢聚却随着更漏声走到了尽头
掩泣还弄昨宵机
掩面哭泣间,又摆弄起昨夜未织完的织机

词语注释

嗟(jiē):叹息
靥(yè):酒窝
更漏:古代计时器,借指时间

创作背景

七夕银汉迢迢暗度的古老传说,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便已显其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牛女双星的故事与乞巧风俗渐次融合,庾信《七夕赋》开宫廷咏七夕之先河。唐高宗龙朔年间,许敬宗奉诏作《七夕赋》,将宫廷应制诗的富丽与民间传说的哀婉冶于一炉,此篇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抽枝发蕊。

考《旧唐书·礼仪志》载,永徽二年始定七夕为宫中节庆,宫娥以七孔针、五色线向天孙乞巧。诗人以"灼灼新妆鉴月辉"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记"七夕夜宫女执九孔针、五色线,穿月影为度"的盛况。而"掩泣还弄昨宵机"之句,恰与《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古老仪式遥相呼应。

诗中"飘飘罗袜光天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意象,将织女降临人间的仙姿与宫廷贵妇的步态相叠合。更漏将尽的叹息,则暗合唐代《宣室志》所载天将晓时"鹊首无故皆髡"的传说。这种将神话典故、宫廷礼仪与个人情思交织的创作手法,正是初唐宫廷诗"铺锦列绣"(《艺苑卮言》评语)的典型体现。

赏析

《七夕赋咏成篇》以织女视角展开,将神话传说转化为充满人间情味的艺术画卷。整首诗如银针缀锦,在时空经纬间织就相思的纹样。

意象的流动与凝固
"飘飘罗袜光天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却赋予新的神韵。学者傅璇琮指出,这个意象构成双重隐喻:既是鹊桥行走的真实写照,又暗喻爱情如银河之水般流动不息。后句"灼灼新妆鉴月辉"巧妙呼应《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处以月为镜的意象,将女性梳妆的私密场景升华为天人交感的神圣仪式。

情感的矛盾张力
"情催巧笑开星靥"与"不惜呈露解云衣"形成精妙的情感对位。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中的时空意识》中分析,前句写重逢之喜如星光绽放,后句写欢愉短暂如朝露易逝,这种"喜中含悲"的笔法,正是盛唐诗人处理永恒主题的典型手法。尾联"掩泣还弄昨宵机"尤为动人,台湾学者柯庆明解读为:织女的织机既是生产工具,更是情感载体,在机械重复的动作中,离愁获得永恒的艺术定格。

时间的诗意重构
全诗以"更漏"为轴心构建双重时间。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强调,表层的更漏计时与深层的星移斗转相互映照,使凡俗时间与神话时间产生奇妙叠印。这种处理方式,在《唐诗品汇》中被归为"神韵派"的典型特征——将瞬间凝固成永恒,又让永恒流淌于瞬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七夕为引,织就一幅天上人间的绮丽画卷。"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二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典,却更添仙姿流转。罗袜飘飘,似银河倾泻;新妆灼灼,如月华凝露。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光天步''鉴月辉'六字,写尽织女风华,星月皆成其佩饰。"

"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一联尤见匠心。以"星靥"喻笑涡,暗合七夕星辰璀璨;"解云衣"三字旖旎而不艳,明代钟惺《诗归》赞叹:"云衣可解而贞心不坠,此等句法,非六朝妙手不能为。"

末联"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将神话悲剧性推向极致。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此诗:"'掩泣弄机'四字,顿挫中有无限缠绵。牛女之恨,实乃人间永隔之象征,故能历千年而愈动人。"

全诗七言八句,句句工对却气韵流动。清代纪昀《四库提要》总评:"熔裁神话而不失其真,雕琢字句而未伤其骨,可谓得七夕咏叹之三昧。"尤其"光""鉴""催""解"等动词的锤炼,令静态的银河图卷顿生光影流转之感,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代七夕诗至盛极而衰,此篇恰似晚霞中最绚丽的一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