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元日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天正开初节,日观上重轮。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
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武帐临光宅,文卫象钩陈。
广庭扬九奏,大帛丽三辰。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
霜空澄晓气,霞景莹芳春。德辉覃率土,相贺奉还淳。

敬宗

译文

天正开初节
新年的第一个节气刚刚开始
日观上重轮
太阳升起,光辉灿烂
百灵滋景祚
万物生灵沐浴着祥瑞的光辉
万玉庆惟新
世间万物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
待旦敷玄造
等待黎明,展现天地的造化
韬旒御紫宸
帝王收起冠冕,驾驭紫微宫
武帐临光宅
武帐设在光宅殿
文卫象钩陈
文臣武将如同星辰般排列
广庭扬九奏
广阔的庭院中奏响九重乐章
大帛丽三辰
华丽的丝绸映衬着日月星辰
发生同化育
万物生长,共同接受天地的滋养
播物体陶钧
播种万物,如同陶匠塑造器皿
霜空澄晓气
霜后的天空清澈,晨气清新
霞景莹芳春
霞光映照,春色明媚
德辉覃率土
帝王的德泽遍及天下
相贺奉还淳
普天同庆,回归淳朴

词语注释

景祚 (jǐng zuò): 祥瑞的光辉
韬旒 (tāo liú): 收起冠冕,指帝王
紫宸 (zǐ chén): 紫微宫,指帝王居所
钩陈 (gōu chén): 星辰名,指排列如星辰
九奏 (jiǔ zòu): 九重乐章,指盛大的音乐
大帛 (dà bó): 华丽的丝绸
陶钧 (táo jūn): 陶匠的转轮,比喻造化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元日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正沐浴在新岁的晨光中。玄宗皇帝端坐于含元殿上,丹陛前百官的朝笏如霜雪般映着朝阳。这是一年一度的元日大朝会,太极宫钟鼓齐鸣,太常寺雅乐高奏,朱雀大街的积雪被络绎不绝的藩使金车碾作碎玉。诗人作为侍从之臣,奉敕应制而作此篇。

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初一,玄宗亲御含元殿受朝贺,"百僚稽首,三呼万岁"。殿前陈设的"金鸡障"在朔风中猎猎作响,这是象征皇权的仪仗。诗人以"天正开初节"起笔,暗合《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的典故,将元日视为天道循环的新起点。"重轮"日影既指《礼记》"大明生于东"的祥瑞,又暗喻玄宗开创的"二圣临朝"盛世气象。

诗中"武帐临光宅"的恢弘场景,可在《唐六典》中找到注脚:元日大典时,羽林军持戟列于殿前,十二卫将军着明光甲胄环卫。"大帛丽三辰"则化用《周礼》"祀昊天上帝以苍璧"的礼制,唐代元日需在乾元殿陈设"苍璧黄琮",其丝帛供品"长丈八尺,广五尺",正与"九奏""三辰"的天子礼乐相呼应。

末联"德辉覃率土"暗藏深意。《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十三年正月,玄宗赐宴群臣时宣布"今岁丰人乐,朕当与公等尽欢",遂命三百里内刺史皆入朝参贺。这种"与民同乐"的政治姿态,被诗人巧妙转化为"奉还淳"的治国理想,既符合应制诗"颂圣不露痕"的创作要求,又暗合《贞观政要》"返朴还淳"的为政之道。

全篇以《诗经》"维天之命"的庄严开篇,以《老子》"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意境作结,在富丽精工的辞藻下,流动着盛唐文人特有的政治理想——那是对"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清明治世的真诚礼赞。

赏析

诗人以元日庆典为画卷,用金线般的笔触勾勒出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开篇"天正开初节"如晨钟破晓,将元旦置于宇宙时序的至高起点,"重轮"日象暗喻帝王如日临空的威仪。百灵翔集、万玉呈祥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祥瑞图景,学者傅璇琮评此"以物象之繁盛喻国运之昌隆,是初唐应制诗的典型笔法"。

中段转入宫廷仪典的工笔描绘,"韬旒御紫宸"六字凝练如宫廷画师的金碧山水,旒冕玉藻的晃动与紫微星辰的光晕交织。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武帐文卫"的对称构图,既显"光宅天下"的武力保障,又见"钩陈星卫"的文化秩序,体现太宗朝"文武并用"的治国理念。

"广庭扬九奏"句如展开的敦煌乐舞壁画,大帛(祭天玉帛)与三辰(日月星)的意象并置,形成人间礼乐与天象运转的宏大共鸣。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此联"将《周礼》‘以玉作六器’的古老传统,转化为动态的宇宙韵律,使祭祀仪典获得形而上的哲学高度"。

尾联"霜空澄晓气"陡转清丽,以冰雪初霁的澄澈喻政治清明,霞光点染的"芳春"则暗合《礼记》"孟春之月,其神勾芒"的典故。北大教授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德辉覃率土"化用《诗经》"覃及鬼方"句意,却将恩泽范围扩展至整个文明宇宙,使应制诗突破歌功颂德的局限,升华为对"天下大同"理想的政治抒情。

全诗如嵌满七宝的唐镜,既反射着"重轮""紫宸"的皇家气象,又沉淀着"陶钧""还淳"的儒家理想。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总结道:"在严整的四言句式下,诗人巧妙植入《易经》‘乾元资始’的哲学内核,使典丽辞采获得思想深度,代表初唐宫廷诗‘雅颂正声’的美学巅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如见朝日初升。'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十字,尽显太平天子之象,字字皆带祥云瑞气。"其评点尤重诗中"以物象喻德政"之手法,谓"霜空澄晓气"句有"涤荡乾坤之笔力"。

桐城派大家姚鼐则于《五七言今体诗钞》中批注:"此等应制诗最忌堆砌,而此作妙在'韬旒御紫宸'等句,典重中自生流动,如冕旒垂珠而微风动之。"特别称许结句"相贺奉还淳"有"化板滞为雍容"之致。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独赏其中音乐性:"'广庭扬九奏'以下四句,平仄相生如钟磬迭奏,'辰''钧''春''淳'四韵,犹黄钟大吕之余响也。"更指出"霞景莹芳春"句暗合"诗中有画,画中有声"之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少论应制诗,却特别提及此诗:"'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虽为颂圣语,然得《诗经》'诞降嘉种'之遗意,非寻常谀词可比。"此论揭示出应制诗中难得的《风》《雅》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