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清字

2025年07月05日

幽人蹈箕颍,方士访蓬瀛。岂若逢真气,齐契体无名。
既诠众妙理,聊畅远游情。纵心驰贝阙,怡神想玉京。
或命馀杭酒,时听洛滨笙。风衢通阆苑,星使下层城。
蕙帐晨飙动,芝房夕露清。方叶栖迟趣,于此听钟声。

敬宗

译文

幽人蹈箕颍,方士访蓬瀛。
隐士归隐箕山颍水,方士寻访蓬莱瀛洲。
岂若逢真气,齐契体无名。
何如遇见天地真元之气,与道契合忘却世俗之名。
既诠众妙理,聊畅远游情。
既然参透万物玄妙之理,姑且畅叙这远游之情。
纵心驰贝阙,怡神想玉京。
纵情神游于仙宫贝阙,心神怡然向往天上玉京。
或命馀杭酒,时听洛滨笙。
时而畅饮馀杭之美酒,偶尔聆听洛水畔的笙箫。
风衢通阆苑,星使下层城。
天街长风直通阆风仙苑,银河星使降临人间城池。
蕙帐晨飙动,芝房夕露清。
蕙草帐幔晨风轻拂动,灵芝仙室夜露清冷。
方叶栖迟趣,于此听钟声。
正合我栖居闲适之趣,在此静听道观的钟声。

词语注释

箕颍(jī yǐng):箕山与颍水,传说中许由隐居之地,代指隐士居所。
蓬瀛(péng yíng):蓬莱与瀛洲,神话中的海上仙山。
齐契(qí qì):与道契合。
贝阙(bèi què):以贝装饰的宫阙,指仙宫。
玉京(yù jīng):天帝居所,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都。
阆苑(làng yuàn):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花园。
星使(xīng shǐ):天庭的使者,指流星。
蕙帐(huì zhàng):用蕙草编织的帐幔,指隐士或仙人的居所。
芝房(zhī fáng):生长灵芝的屋舍,指仙人所居。

创作背景

诗词《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清字》创作背景

唐高宗显庆年间,骆宾王宦游东都洛阳时,于清都观寻访隐逸道人沈居士,得"清"字为韵即兴赋诗。清都观为唐代皇家道观,据《唐会要》载:"显庆三年敕建清都观于洛阳教业坊",其地近天街星阙,常有方外之士栖隐。

诗中"箕颍""蓬瀛"之典,暗合当时隐逸风尚。《旧唐书·隐逸传》载高宗朝"屡征嵩山道士潘师正",可见皇室与道流的密切往来。"馀杭酒""洛滨笙"二联,折射出初唐东都的繁华盛景:运河贯通南北,胡商云集,笙歌彻夜,此般世相与道观"蕙帐晨飙""芝房夕露"的清虚之境形成微妙映照。

"齐契体无名"句化用《老子》"无名天地之始",体现诗人将寻道过程升华为哲学体悟。骆宾王此时正值壮年,然"风衢通阆苑"的宫廷气象与"方叶栖迟趣"的隐逸情怀在其心中交织,钟声悠悠里,透露出初唐文人仕隐两难的精神困境。

赏析

诗人以寻访沈道士为线索,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仙境图景。开篇"幽人蹈箕颍,方士访蓬瀛"用许由隐居箕山、方士求仙蓬莱的典故,形成双重隐喻,既暗示沈道士的超凡脱俗,又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唐诗镜》评此联"典丽工稳,有初唐遗响",可见其用典之精妙。

"蕙帐晨飙动,芝房夕露清"二句尤为绝妙,蕙草编织的帐幔与灵芝装饰的房舍,将道士居所仙化。晨风与夜露的时空转换,暗合《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意境。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意象组合既体现道教服食修炼的特色,又赋予寻常景物以飘渺仙气。"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从"岂若逢真气"的理性认知,到"纵心驰贝阙"的心灵放飞,最终抵达"于此听钟声"的物我两忘。《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称其"始见寻访之诚,中得玄理之趣,末具陶然之致",准确概括了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诗中"风衢通阆苑,星使下层城"的想象尤为瑰丽。以银河为通途,流星作使者,构建天人感应的神奇画面。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熔道教星象学说与游仙诗意于一炉,较之郭璞《游仙诗》更显空灵。"这种将道教元素诗化的手法,正是初唐道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末句"方叶栖迟趣"化用《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典故,却将隐士趣味与钟声禅意相结合。学者葛晓音认为:"钟声意象的运用,使全诗在道教氛围中融入佛教意境,体现了初唐诗宗教融合的时代特征。"这种多元宗教意象的叠加,赋予诗歌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有云:"子安此作,清气盘空,如乘鹤驭风。'蕙帐晨飙动,芝房夕露清'二句,尤得烟霞之髓,仙家气象自眉宇间溢出。"

胡应麟《诗薮》评曰:"王子安《游清都观》诸句,骨秀神清,直追谢朓。'纵心驰贝阙,怡神想玉京'十字,已尽方外之致,唐初五言至此,可谓炉火纯青。"

王夫之《唐诗评选》谓:"通篇不着死力,而真气流行。'或命馀杭酒,时听洛滨笙',闲处着笔,正见道心。六朝绮靡之后,忽闻此黄钟大吕之音。"

沈德潜《唐诗别裁》称:"'风衢通阆苑,星使下层城',化用《离骚》意象而不露痕迹,此子安天才处。全诗以'清'字为眼,如琼枝玉树,自映冰雪。"

[注]诸家皆着眼于:

  1. 游仙主题与道教意象的完美融合
  2. 语言清丽脱俗,有"不食人间烟火"气
  3. 在六朝藻绘与盛唐气象间承前启后的诗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