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睿想追嘉豫,临轩御早秋。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
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

敬宗

译文

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
应制诗:仪鸾殿早秋即景
睿想追嘉豫,临轩御早秋。
圣明的思绪追寻着美好安乐,亲临殿前感受这初秋时节。
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
斜阳的余晖映照着华美的宫墙,清风徐来使朱楼更显肃穆。
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
高大的殿堂阴影渐浓,雕花窗棂间流淌着美妙的乐曲。
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
微臣有幸参与这盛大的宴会,皇恩浩荡实在难以报答。

词语注释

睿想:圣明的思想。睿(ruì),明智、通达。
嘉豫:美好安乐。豫(yù),安乐、舒适。
临轩:亲临殿前。轩(xuān),殿堂前的平台。
清吹:清风。吹(chuī),这里指风。
凝阴:阴影聚集。阴(yīn),阴影。
大造:指皇恩浩荡。造(zào),恩泽、造就。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应制而作
此诗诞生于唐玄宗开元盛世,属典型的"应制诗"。时值早秋,玄宗于大明宫仪鸾殿召集群臣宴饮,君臣共赏秋光。诗人作为侍从之臣,奉皇命而作此篇,既为颂圣,亦展才情。

仪鸾殿之华彩
据《唐六典》载,仪鸾殿位于大明宫右银台门北,乃皇家宴飨重地。殿宇"金铺珠缀,画栱雕楹",秋日斜晖映照粉壁,朱楼飞檐间有清商乐回荡,正与诗中"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相印证。

开元气象的微缩
"高殿凝阴满"暗合《开元占经》"立秋之日,阴气始凝"的天象观,而"雕窗艳曲流"则折射出盛世艺术之繁盛。玄宗精通音律,常命梨园弟子于殿前奏新曲,诗人以"艳曲"暗喻《霓裳羽衣》等宫廷乐舞的华美。

文人心态的复杂
末联"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颇具深意。表面颂扬皇恩如造化难报,实则隐含文人侍宴的微妙心态——既有得预盛事的荣耀,又暗含才难尽展的谦抑,与张说《集贤院颂》"忝窃恩私,惧无裨补"的表述异曲同工。

诗史互证的价值
《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十三年八月"宴群臣于仪鸾殿",或即此诗背景。作为盛唐宫廷文学的标本,诗中"丽粉壁""肃朱楼"等金玉其表的修辞,恰是"开元中,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新唐书》)的物质丰裕在文学中的投射。

赏析

这篇应制诗以"早秋"为时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宫廷语言,展现了唐代宫廷诗歌的典型美学特征。全诗在谨守应制体式的同时,暗含微妙的君臣对话关系。

首联"睿想追嘉豫,临轩御早秋"以帝王视角展开,《唐诗品汇》评此二句"气象宏阔而用意深婉","追"字既暗示对先王德政的追慕,又暗含当下政治清明的自诩。学者傅璇琮指出:"'临轩御'三字连用,在空间统治感中注入时间节令意识,构成天人感应的政治隐喻"。

颔联"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展现宫廷建筑的色彩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赞赏其"光影声色的交响效果":夕阳为静态建筑赋予动态光影,清风与朱楼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台湾学者黄永武认为"肃"字用得极妙:"既写秋风肃杀之实,又暗喻朝堂肃穆之虚"。

颈联"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转入内景描写,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权力美学的双重表达":"凝阴"既实指殿内凉意,又象征帝王威仪;"艳曲"的流动感则消解了建筑的沉重,形成张力的平衡。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正是《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应制体之正格"。

尾联"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的转折尤见匠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分析道:"'小臣'与'大造'的悬殊对比中,既保持颂圣基调,又暗藏文人谦抑姿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张明非指出,这种"在颂美中隐含自谦"的表达方式,典型体现了"盛唐应制诗'温柔敦厚'的审美规范"。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由外而内、由宏观到微观的递进式结构,在时间上则呈现从日暮到华灯初上的流动感。正如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所言:"将政治仪式转化为审美仪式,是此类宫廷诗的最高艺术成就"。通过物象的精心择取与情感的有节制流露,诗人完美实现了应制文学"颂而不谀,美而不媚"的艺术理想。

点评

此篇《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乃应制诗之圭臬,字字如缀珠玉,尽显庙堂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二句,以纤秾之笔写肃穆之景,所谓'丽而不妖,肃而不冷',深得应制体要。"其点染殿阁秋光,确有六朝锦色。

"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一联,近人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尤为激赏:"'凝'字得秋气之先,'艳'字破秋声之寂,阴满而曲流,虚实相生处,正见诗人运斤之妙。"此般造境,非寻常词臣所能企及。

末联"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王夫之《姜斋诗话》谓其:"结句谦光自抑处,反照出盛世君臣相得之象,较之直颂天威者,更觉渊雅可味。"诚哉斯言!这般收束,恰似古琴泛音,余韵袅袅,将应制诗的程式化作性灵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