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咏雨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舞商初赴节,湘燕远迎秋。飘丝交殿网,乱滴起池沤。
激溜分龙阙,斜飞洒凤楼。崇朝方浃宇,宸盼俯凝旒。

敬宗

译文

奉和咏雨应诏
应诏奉和咏雨诗
舞商初赴节
商风舞动初迎秋节
湘燕远迎秋
湘燕南飞远迎秋意
飘丝交殿网
雨丝如纱交织殿前
乱滴起池沤
雨滴乱落泛起池中涟漪
激溜分龙阙
激流飞溅分隔宫阙
斜飞洒凤楼
斜雨飘洒凤楼之上
崇朝方浃宇
整夜雨水润泽天地
宸盼俯凝旒
君王凝望雨幕低垂

词语注释

舞商:指秋风,商为五音之一,对应秋季。
赴节:迎接节气。
湘燕:湘江之燕,泛指南飞之燕。
沤(ōu):水泡,涟漪。
激溜:急流。
龙阙:指皇宫。
凤楼:指宫中楼阁。
崇朝:整夜。
浃(jiā)宇:润泽天地。
宸(chén)盼:君王的目光。
凝旒(liú):旒是帝王冠冕前后的玉串,此处形容雨滴如旒下垂。

创作背景

奉和咏雨应诏创作背景

帝王雅集之盛况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于蓬莱殿召集群臣赋诗咏雨,应制之作蔚然成风。虞世南此篇《奉和咏雨应诏》正是奉诏而作的宫廷唱和诗,字里行间既见"君臣赓歌"的盛世气象,又暗含"以雨喻政"的深意。时值贞观之治,太宗常以"春雨润物"自比仁政,此类应制诗实为政治文化的精妙载体。

艺术手法之渊源
"舞商""湘燕"二句承袭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以商羊(雨鸟)起舞、湘燕迎秋的意象暗合《淮南子》"商羊知雨"典故;"飘丝""乱滴"化用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渍花枝觉重,湿鸟羽飞迟"的细腻笔法,将殿网池沤的实景与《诗经》"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的比兴传统相融。

建筑意象之深意
诗中"龙阙""凤楼"非虚指,实为大明宫含元殿与翔鸾阁的写照。据《唐六典》载,贞观八年扩建宫室,其"激溜斜飞"之景暗合《三辅黄图》"以铜龙吐水"的皇家建筑规制。太宗曾于《雨中望蓬莱山》诗注云"飞阁生风,重楼起雾",虞世南此作正是对帝王诗意的精妙呼应。

天人感应之哲思
尾联"崇朝浃宇"出自《诗经·鄘风》"崇朝其雨",暗喻圣德广被;"宸盼凝旒"典出《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将帝王凝望雨帘的瞬间升华为"垂旒治天下"的象征。时人信奉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此诗实为贞观时期"祥雨应德"政治话语的诗意呈现。

赏析

这首诗以雨为媒介,将自然现象与宫廷气象巧妙融合,展现了初唐应制诗"体物精微"的艺术特色。首联"舞商初赴节,湘燕远迎秋"化用《楚辞》典故,商风舞动如赴节令,湘燕翩飞似迎秋光。吴小如先生指出:"'舞商''迎秋'四字,将无形的秋风具象化为宫廷乐舞,暗合'应诏'主题,可谓匠心独运。"

颔联"飘丝交殿网,乱滴起池沤"运用双重比喻,雨丝如织网笼罩殿宇,雨滴似珍珠跳跃池面。程千帆《古诗今选》评此联:"'交''乱'二字动态十足,网罗天地之象与跳珠走玉之姿并存,既见雨势缠绵,又显宫阙恢弘。"其中"殿网"意象尤为精妙,既实指宫殿檐角的蛛网,又暗喻帝王恩泽如雨露广被。

颈联"激溜分龙阙,斜飞洒凤楼"转入宏阔视角。马茂元《唐诗选》特别赞赏此联:"'分''洒'二字如画师运笔,湍流劈开宫门,雨幕斜侵楼阁,龙阙凤楼的皇家气派与雨水的自然力量相得益彰。"龙阙凤楼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含"云从龙,风从凤"的祥瑞寓意。

尾联"崇朝方浃宇,宸盼俯凝旒"升华主题。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浃宇'谓雨润寰宇,'凝旒'状帝王凝目,将普降甘霖与君王凝视合二为一,完成天人感应的诗意建构。"施蛰存《唐诗百话》更指出:"结句旒冕意象的选取,既符合应制诗规范,又以珠帘比雨幕,物象与礼制浑然天成。"

全诗以"雨"为经纬,织就一幅天人相应的宫廷雨景图。叶嘉莹先生总结道:"其妙处在于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工笔描绘中自然透出颂圣之意,堪称初唐应制诗的典范之作。"诗中"商风舞""湘燕飞"的灵动,"殿网交""池沤乱"的细密,"龙阙分""凤楼洒"的壮阔,最终都归向"凝旒俯视"的庄严,完成由物象到心象的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奉和咏雨应诏》以"雨"为诗眼,层层铺陈皇家气象,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琳琅"(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起笔"舞商""迎秋"二句,以商音属秋的典故暗合时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谓之"如瑶琴初弄,未成曲调先有情"(《诗薮》)。

中二联写雨态尤绝,"飘丝""乱滴"化静为动,"激溜""斜飞"以工笔摹形。清代学者纪昀盛赞:"'交殿网'三字,将雨丝与宫阙织作天锦,非身历九重者不能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龙阙""凤楼"之对,更显"皇家雨景,自与寻常巷陌不同"(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末联"浃宇""凝旒"收束全篇,既见雨润乾坤之广,又暗含圣主忧民之思。南宋词人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中评点:"宸盼一凝,使寻常雨景顿生庙堂气象,此所谓'以天人相应之笔,写君臣相得之怀'"。近代诗学大师陈衍更将此作推为"应制诗之圭臬",称其"不滞于物而能得物之神,不囿于礼而自合礼之度"(《石遗室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