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秋暮言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秋深桂初发,寒窗菊馀菲。波拥群凫至,秋飘朔雁归。
月荚生还落,云枝似复非。凝宸阅栖亩,观文伫少微。
圣敬韬前哲,先天谅不违。

敬宗

译文

奉和秋暮言志应制
应和秋日暮色言志之作
秋深桂初发
深秋时节桂花初放
寒窗菊馀菲
寒窗下菊花仍有余香
波拥群凫至
水波簇拥着野鸭归来
秋飘朔雁归
秋风里北雁南飞
月荚生还落
月亮如荚萌生又消逝(喻月缺月圆)
云枝似复非
云中树枝若隐若现
凝宸阅栖亩
凝望天宇俯瞰田园
观文伫少微
静观天文伫候星象
圣敬韬前哲
圣明谦逊效法先贤
先天谅不违
天道规律不可违背

词语注释

凫(fú):野鸭
朔雁:北方飞来的大雁
月荚(jiá):传说中月亮盈亏的荚状物,此处喻月相变化
栖亩:田间栖息处,代指农田
少微:星名,此处泛指星辰
韬(tāo):隐藏,引申为效法
先天:指自然规律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秋暮言志应制》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初唐宫廷应制诗盛行之际。据《旧唐书·文苑传》载,贞观后期至永徽年间,太宗、高宗常于禁苑设宴,命群臣奉和御制诗。诗中"凝宸阅栖亩"之"宸"字特指帝王居所,"圣敬韬前哲"更显对当朝君王的颂圣之意,符合应制诗"润色鸿业"的创作传统。

节令特征

"秋深桂初发,寒窗菊馀菲"二句,暗合唐代宫廷重阳宴饮习俗。《大唐新语》记载,九月九日帝幸慈恩寺登高,必命侍臣赋菊桂之诗。诗中桂菊并提,恰与《岁时杂记》所载"重阳尚菊,兼以丹桂为饰"的宫廷节庆风俗相应。

意象源流

"月荚生还落"用《帝王世纪》典故:"尧时有草夹阶而生,随月生死",此句既应秋暮时令,又暗喻圣主治世;"云枝似复非"化用梁简文帝《秋夜诗》"云斜花影没",而更添朦胧意境。两相映照,可见六朝宫体诗向初唐应制诗的嬗变轨迹。

政治隐喻

末联"先天谅不违"典出《周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张说《大唐封祀坛颂》亦用此典颂玄宗。考《唐会要》卷三十三载,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制《秋暮言志》示群臣,此诗或为奉和之作,通过"朔雁归"、"栖亩"等意象,巧妙呼应太宗"重农恤民"的治国方略。

艺术特质

全诗严守五言排律体式,然在"波拥群凫至,秋飘朔雁归"处暗藏流水对法,既保持应制诗的庄重典雅,又透露出王勃"落霞孤鹜"式的动态美感,体现初唐宫廷诗"骨气渐端,藻绘求新"的过渡特征。

赏析

秋日的暮色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精妙的哲学沉思。初绽的桂花与将残的菊花构成时间的双重隐喻,"初发"与"馀菲"的并置,恰如唐汝询《唐诗解》所言:"以草木荣悴写春秋代序,而圣心观物之智隐现其间"。水波中群凫的喧闹与朔雁南飞的孤影形成动静对照,吴乔《围炉诗话》评此联"得画理三昧",飞禽的迁徙轨迹在天空书写着永恒的归途命题。

"月荚生落"的意象源自《帝王世纪》中尧时历草,诗人将其与变幻的云枝并置,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宇宙图景。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此联暗用谶纬之学而化其痕迹,使时间的神秘性与空间的流动性达成诗意统一"。当凝注的目光从田亩移向星象,正如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所析:"由具象到抽象的视觉转换,完成从物候观察到天道体认的精神升华"。

尾联的"圣敬"二字堪称诗眼,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乃"将应制诗常见的颂圣主题提升至天人感应的高度"。而"先天不违"的结语,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解读为:"既符合应制诗的规范要求,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法则与政治伦理和谐统一的理想期许"。整首诗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述,展现着"初唐诗歌特有的那种对宇宙秩序的诗意把握与政治伦理的审美表达"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篇《秋暮言志应制》以清丽之笔写肃杀之景,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开篇"秋深桂初发,寒窗菊馀菲"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初'字'馀'字相映,见草木代谢之机,而'寒窗'一语尤觉孤芳自赏"。其用字精微若此,已得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三昧。

"波拥群凫至,秋飘朔雁归"一联,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拥'字化静为动,'飘'字以实写虚,六朝遗响中自开新境"。对仗工稳处暗藏流动之气,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应制诗之佳者,能在规整中见飞动之势"。

下阕"月荚生还落,云枝似复非"二句,冒春荣《葚原诗说》叹赏:"骈对中寓禅理,皎然所谓'取境偏高'者"。至若"凝宸阅栖亩,观文伫少微",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许:"气象肃穆而不板滞,方回所谓'宫廷诗而具山林气'者"。

结句"圣敬韬前哲,先天谅不违",王夫之《姜斋诗话》评为:"颂圣而不落窠臼,'韬'字'谅'字,见出诗人胸次"。全诗正如吴小如先生《古典诗词札丛》所论:"以秋暮之景写庙堂之思,格律精严而神韵自远,诚应制诗中'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