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那位曾以"初唐四杰"之冠冕照耀诗坛的卢照邻,正独倚在客舍斑驳的木窗前。咸亨二年(671年)的秋风裹挟着终南山的寒意,将案头未完成的诗稿吹得簌簌作响。诗人因风疾折磨而蜷曲的手指,在宣纸上投下颤动的阴影。
此时距他因《长安古意》获罪已逾十载,当年"得成比目何辞死"的炽烈早已化作"乡思逐雁来"的沉郁。史载卢照邻晚年"沉痼挛废,不堪其苦",这份苦楚在"偏想临潭菊"的转折中显出血脉——那临潭之菊,实为诗人自况。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重阳赏菊习俗时,特别提及"饮菊华水者能愈疾",可知病榻上的诗人凝视的不仅是秋菊,更是未能实现的愈疾之梦。
"芳蕊对谁开"的诘问,暗合《楚辞》"岁既晏兮孰华予"的孤绝。考《旧唐书》本传,卢照邻最终自沉颍水,这首羁旅之作或成其生命最后的隐喻:那倦游的蓬草是飘零的肉身,北归的雁阵是未抵达的故乡,而沉默的秋菊,则是诗人留给盛唐诗坛的一枚永恒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