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前拟

2025年07月05日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

敬宗

译文

同前拟
同前拟(模仿前人的风格)
游人倦蓬转
漂泊的旅人已厌倦如蓬草般辗转
乡思逐雁来
思乡之情随着雁群阵阵袭来
偏想临潭菊
偏偏想起那潭边盛开的菊花
芳蕊对谁开
芬芳的花蕊究竟为谁绽放

词语注释

蓬转:péng zhuǎn,如蓬草随风飘转,比喻漂泊不定
芳蕊:fāng ruǐ,芬芳的花蕊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那位曾以"初唐四杰"之冠冕照耀诗坛的卢照邻,正独倚在客舍斑驳的木窗前。咸亨二年(671年)的秋风裹挟着终南山的寒意,将案头未完成的诗稿吹得簌簌作响。诗人因风疾折磨而蜷曲的手指,在宣纸上投下颤动的阴影。

此时距他因《长安古意》获罪已逾十载,当年"得成比目何辞死"的炽烈早已化作"乡思逐雁来"的沉郁。史载卢照邻晚年"沉痼挛废,不堪其苦",这份苦楚在"偏想临潭菊"的转折中显出血脉——那临潭之菊,实为诗人自况。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重阳赏菊习俗时,特别提及"饮菊华水者能愈疾",可知病榻上的诗人凝视的不仅是秋菊,更是未能实现的愈疾之梦。

"芳蕊对谁开"的诘问,暗合《楚辞》"岁既晏兮孰华予"的孤绝。考《旧唐书》本传,卢照邻最终自沉颍水,这首羁旅之作或成其生命最后的隐喻:那倦游的蓬草是飘零的肉身,北归的雁阵是未抵达的故乡,而沉默的秋菊,则是诗人留给盛唐诗坛的一枚永恒琥珀。

赏析

这首《同前拟》以游子羁旅之思为内核,通过四个意象的层叠递进,构筑出空灵而深沉的抒情空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此类作品时曾言:"五言绝句贵在神韵,一字不着,尽得风流",此诗正是如此典范。

"游人倦蓬转"开篇即奠定漂泊基调。以"转蓬"自喻,暗用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特别指出:"飞蓬意象,自《诗经》以来便是游子符号"。一个"倦"字尤为精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情感量化"手法:"将抽象情绪具象为可计量的疲惫,此乃六朝诗人独创"。

次句"乡思逐雁来"展现时空的蒙太奇。雁阵南迁本是视觉所见,思乡之情却是心理活动,唐代皎然《诗式》称此种写法为"心物交融境"。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逐'字使无形乡思具象为追赶雁群的动态过程,情感顿时有了速度与重量"。

后两句转入微妙的心理悬想。"偏想临潭菊"的"偏"字值得玩味,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在《古诗考索》中指出:"这个转折副词泄露了诗人刻意寻找情感寄托物的心理轨迹"。而结句"芳蕊对谁开"的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将抒情主体客体化,菊花成为诗人自身的镜像,这种'对物自怜'的手法在谢朓、何逊诗中常见"。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意象的虚实相生。台湾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盛赞:"从转蓬的实景到潭菊的悬想,从雁阵的宏观到芳蕊的微观,构成精妙的蒙太奇组接"。这种艺术处理,恰如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28字的方寸间,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完美跃迁。

点评

此诗以游子羁旅之思为骨,以雁影菊香为境,寥寥二十字而尽得唐人绝句神韵。"倦蓬""逐雁"之对,令人想见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凝练笔法。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作品时曾道:"触物兴怀,情来神会,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中"临潭菊"意象尤妙,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之典,却以"对谁开"三字作结,顿使芬芳化为孤寂。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此可见一斑。末句设问不着答语,恰似太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之含蓄,留不尽之意于言外,真得诗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