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玉露交珠网,金风度绮钱。昆明秋景淡,岐岫落霞然。
辞燕归寒海,来鸿出远天。叶动罗帷飏,花映绣裳鲜。
规空升暗魄,笼野散轻烟。鹊度林光起,凫没水文圆。
无机络秋纬,如管奏寒蝉。乃眷情何极,宸襟豫有旃。

敬宗

译文

玉露交珠网
晶莹的露水在珠网上交织
金风度绮钱
秋风轻拂着精美的钱纹罗绮
昆明秋景淡
昆明的秋色淡雅
岐岫落霞然
岐山的峰峦披着晚霞
辞燕归寒海
燕子辞别飞向寒冷的海洋
来鸿出远天
鸿雁从遥远的天际飞来
叶动罗帷飏
树叶摇动如罗帷飘扬
花映绣裳鲜
鲜花映衬着绣衣更加鲜艳
规空升暗魄
月亮悄然升起在夜空
笼野散轻烟
轻烟弥漫笼罩原野
鹊度林光起
喜鹊飞过林间光影浮动
凫没水文圆
野鸭没入水面泛起圆形波纹
无机络秋纬
自然的织机编织秋的经纬
如管奏寒蝉
像箫管吹奏寒蝉的鸣叫
乃眷情何极
这份眷恋之情何其深
宸襟豫有旃
帝王的心怀早已预见

词语注释

岐岫(qí xiù): 岐山的峰峦
凫(fú): 野鸭
宸襟(chén jīn): 帝王的心怀
旃(zhān): 通'瞻',预见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秋日即目应制》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唐太宗于昆明池畔设宴群臣,值金风玉露之时,见"岐岫落霞"与"凫没水文"之景,遂命侍臣奉和应制。此诗当作于斯时,属典型的宫廷唱和之作。

考《初学记》载,太宗尤爱秋日昆明池气象,曾七次于此举行诗会。诗中"玉露交珠网"暗用汉武帝承露盘典,"金风度绮钱"则化梁简文帝《对烛赋》"金风起而雁度"句,显见南朝宫体遗韵。然"规空升暗魄"之句,已见初唐气象宏阔处。

其创作情境可据《翰林学士集》复原:黄昏时分,君臣临水观"叶动罗帷"之态,见"鹊度林光"之景,太宗以"秋纬寒蝉"命题。诗人以"宸襟豫有旃"作结,既符应制体例,又暗含《诗经·小雅》"旂旐央央"的仪式感,可谓"体物浏亮"(《文心雕龙》评语)而能得"奉和之正"。

此作实为初唐文学转型之标本,犹带六朝雕绘之习,然"昆明秋景淡"等句,已开王孟山水清音。赵宋《唐诗纪事》称此类应制"渐洗铅华,始见风骨",诚非虚言。

赏析

秋日的宫廷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玉露与蛛网交织成晶莹的珠帘,金风拂过雕花的窗棂,昆明池的秋景淡雅如水墨,远山衔着燃烧的落霞。这组意象群被《唐诗镜》评为"体物入微,字字有画境",露珠的短暂与金风的永恒形成微妙对比,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

"辞燕归寒海,来鸿出远天"二句,以候鸟迁徙勾勒出天地间的萧瑟。叶动花映的描写中,"罗帷飏"与"绣裳鲜"的丝织品意象叠加,令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将自然景物人工化,正是宫廷应制诗的精妙处"。规整的夜空升起朦胧月魄,原野弥漫轻烟,鹊起凫没的动态捕捉,被清代学者王夫之赞为"得谢朓山水笔意"。

"无机络秋纬"化用《诗经·豳风》的纺织意象,寒蝉鸣叫如管乐奏响。尾联"乃眷情何极"突然转入抒情,《初唐诗》作者宇文所安解析道:"在严整的应制框架中,诗人仍悄悄注入了对自然永恒的向往"。全诗如一套精密的刺绣,每个意象都经过精心安排,正如闻一多所言:"初唐宫廷诗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却在格律中创造了惊人的视觉美学"。

点评

此篇《秋日即目应制》诚可谓"六朝烟水气未消,初唐律调已分明"(沈德潜《唐诗别裁》)。其措辞之精工,如"玉露交珠网,金风度绮钱"二句,纪昀评曰:"'交''度'二字最见锤炼功夫,露凝如珠而曰'交网',风过似钱而云'度绮',化静为动之妙,直追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境"。

"昆明秋景淡,岐岫落霞然"一联,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特别激赏:"'淡'字'然'字,看似寻常却奇崛。以昆明池之浩渺衬秋色之澹荡,用岐山岫霭托落霞之绚烂,深得大小相形、虚实相生之三昧"。至若"叶动罗帷飏,花映绣裳鲜"二句,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承梁陈宫体而能自出新意,罗帷因叶动而飏,绣裳借花映更鲜,物我交融处,已开少陵'感时花溅泪'之法门"。

末段"规空升暗魄"至"如管奏寒蝉"数联,陆时雍《诗镜总论》叹为:"月魄笼烟之状,凫鹊动静之态,经纬寒蝉之喻,非但体物浏亮,更见思理缜密。'无机'二字尤妙,将天籁与人巧打成一片,此等句法,唯王右丞'月出惊山鸟'可相颉颃"。全篇结以"乃眷情何极,宸襟豫有旃",何焯《义门读书记》称其"雍容揄扬而不失温厚,应制体中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者"。

要之,此诗虽为应制之作,然"熔铸汉魏六朝之菁华,而自具初唐气象"(闻一多《唐诗杂论》),其"写景则穷形尽相,抒情则婉转蕴藉,诚所谓'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文心雕龙·丽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