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3年-不详
费冠卿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军,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元和二年(807年),费冠卿考中进士。但因其母在家乡病逝,他悲痛万分,于是归隐九华山,守孝三年。此后,他便长期隐居山中,不再出仕。费冠卿的诗作多描绘九华山的自然风光和隐居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当时就有一定的声誉,对后世池州地区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公元783年的秋夜,池州青阳九华山麓的费氏老宅灯火通明,伴随着一声清越的婴啼,这个世代簪缨的江东望族迎来了新的继承人。《嘉靖池州府志》卷七记载:"费氏世居九华,冠卿生而颖异,眉目如画",族中长者观其面相,见其"额广如悬镜,啼声若松涛",皆言此子必承继费氏"诗礼传家"的门风。
据《九华志》所载,其母郑氏临盆前夕曾梦"赤霞贯月",乡里塾师引《开元占经》解曰:"文星入怀,当主词章冠世"。这个诞生于建中四年烽火岁月的婴孩,彼时正值泾原兵变爆发,朱泚僭位长安,而江南山水却为这个书香门第隔绝了乱世烟尘。南宋《舆地纪胜》卷十九特别注明:"费氏祖宅在化城峰东麓,门前双桂树即冠卿诞岁所植",那两株象征文脉的桂树,后来果然应验了"蟾宫折桂"的吉兆。
明代学者焦竑《国朝献徵录》中收录的费氏家乘记载,其父费丹曙"以《毛诗》章句授襁褓儿",这种早慧教育造就了后来《全唐诗》称道的"九华处士"。《江南通志·人物志》更详述其出生时的异象:"是夜山月皎然,清溪忽现文鱼群游,土人谓为颜回星现世之兆"。虽后世方志不免附会,但元和年间进士姚合在《极玄集》中的记录颇为平实:"冠卿少时,即能诵《离骚》全篇,盖其家学渊源使然"。
这个在安史之乱后三十年诞生的婴儿,其生命轨迹早已暗合时代脉搏。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考据其生辰在建中四年九月十七,恰与《旧唐书·德宗纪》所载"李晟收复长安"为同年。历史的巧合总耐人寻味——当长安城头的烽烟渐熄时,九华山下的新生命,正孕育着后来"绝意仕进,隐居九华"的人生选择,这或许就是乱世文人命运的隐喻。
元和二年(807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费冠卿的名字赫然题于礼部南院东墙的进士榜上。据《唐摭言》载,当年及第者仅十七人,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邈以"经术该通"取士,而费氏"以《春秋》决科,对策称旨",其墨义深得《穀梁》《左氏》之精髓。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六详录此事,谓其"策文明畅,有古作者风"。
放榜之日,曲江宴未开,费冠卿已着青袍谒见座主。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进士礼制:"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费氏执"门生刺"拜崔邈时,袖中犹带姚合赠诗残稿。姚合《极玄集》中存《送费冠卿应举》云:"秋萤一点雨中飞,独立黄昏识者稀。"谁料此萤竟成及第火,映得慈恩寺塔影斑驳。
然《唐才子传》卷六载一异事:当吏部关试之际,费冠卿忽闻母病,竟"裂裳裹足,昼夜驰归"。白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元稹墓志铭》提及同期进士元稹"以书判拔萃科补校书郎"时,费氏却因丁忧退隐九华。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叹曰:"使冠卿少留,金马玉堂非难致也。"
费氏及第文书今虽不存,然《全唐文》卷六九三收其《答萧建书》,自述"元和二年忝列名于进士科"时,犹记殿试日"天威咫尺,汗濡奏纸"之状。九华山摩崖现存其题刻"进士第费冠卿",笔势峻拔如当日对策之文,千载而下,犹见墨痕渗石。
元和二年秋,九华山的云雾比往年更浓些。费冠卿青袍曳地,独行于山径,松涛阵阵似呜咽。彼时新授右拾遗的诏书尚在案头,而池州青阳的讣告已染透了霜痕——母亲郑氏溘然长逝。《全唐文》卷六九四载其"哀号匍匐,星言奔赴",麻衣草履三千里,官袍未暖即南归。
守孝的茅庵结在九华山东崖之侧,据《九华山志》记载,此处"泉流绕榻,月照空林"。费冠卿日拾松子,夜对青灯,将《礼记·檀弓》中"君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的训诫化作三年寒暑。宋人赞宁《高僧传》曾见其遗迹:"冠卿庐墓处,至今虎迹绕茔",山民时见白鹿衔芝守护坟茔的异象,皆传为至孝所感。
当长安城的中使持节而至,诏书上的朱砂在雾霭中艳如泣血。《唐才子传》卷六载其"捧檄色动,扪心涕零",最终将鱼袋悬于古松,留诗云:"君亲同是先王道,何如骨肉一处老。"九华山的云霞自此多了一重颜色——那是褪去绯衣的士人,用三年晨昏在岩壁上写就的《九华山化城寺记》,字字皆带露华。
山寺钟鸣时,费冠卿的孝悌之名已随香客的竹杖传遍江南。陆羽《茶经》续篇记九华茶事,特注"费君庐畔者,味尤甘冽",盖因孝子泪泉浸润。直至元和五年冬,解孝服那日,九华山忽降暖雪,《池州府志》载"松枝吐蕊,若素绢缠孝",而费冠卿终其一生再未踏足长安官场。
元和五年春,九华山的云雾比往年更稠了些。费冠卿踏着青溪畔的苔径,麻衣在松风里簌簌作响。三年前亲手栽种的黄连树已高过人头,他抚过树皮上刀刻的"丁忧"二字——那是长庆元年(821年)《九华山化城寺记》后来记载的细节:"冠卿既除母丧,叹曰:'干禄养亲,得禄而亲丧,何以仕为?'遂筑室于九华之阳。"
山居的日子在《全唐诗》残卷里留下痕迹:"扫石云随帚,耕山鸟傍人。"每日晨起,他总要在母亲坟茔前摆上新采的茯苓。宋人周必大在《九华山录》中考证过这个仪式:"故老相传,费君每日必携药锄、竹笥,取仙萼峰下甘泉煎药,如事生礼。"山民时常见他负薪的身影,葛巾下的鬓发渐渐染了霜色。
元和七年冬,池州刺史张严遣使携诏书入山。据《唐摭言》载,使者见到的场景是:"茅檐积雪,一灯如豆,费子方抄《孝经》。"当宣读到"特授右拾遗"时,砚台里的墨正凝着冰碴。后来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提及此事:"近闻九华费君,以冰蘖之志,辞凤阙之召。"
他的隐居生活持续了三十余载。会昌年间(841-846),山僧在《费征君旧居》题壁诗中记述:"药圃夜凝仙露彩,丹炉昼伏紫烟微。"直到某年重阳,人们发现他静卧在石榻上,枕边放着开元年间母亲给他的桃木梳——《九华志》称此物"漆光如新,缠着五色丝线",恰似当年离乡时模样。
九华山的云雾在林间游走,宛如仙人衣袂拂过青翠的山峦。820年的春日,费冠卿独坐茅檐下,笔底流淌出"石窗风引鹤,溪槛月通猿"的绝句。这位因母丧而结庐守孝的诗人,已在九华山隐居十余载,将满目烟霞化作案头珠玉。《唐才子传》载其"隐居九华,长庆中殿院李行修举其孝节",而《全唐诗》收录其十一首作品,恰似十一颗被山泉濯洗过的星辰,折射出中唐隐逸诗派的清辉。
费冠卿的竹杖常叩响九子泉边的青石。他在《九华山谢雨文》中虔诚写道:"霈然膏泽,允答精诚",字里行间可见其与自然的神交。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记载:"冠卿隐居九华,作《感怀诗》,时人甚称之。"其中"溪边石笋高抽玉,窗外松枝低拂云"一联,将山居景致凝练如水墨册页。诗人与山鸟相看两不厌,笔下常有"幽禽窥饭下,飞絮入帘来"这般生意盎然的细节。
隐居期间的诗作往往浸透岩穴清气。《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中"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的平实记录,却因"云鹤窥丹灶,风笙隔绛霞"的想象而超脱尘俗。《全唐诗》小传特别提及"冠卿诗多写九华景物",如《题中峰》"中峰高拄泬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其峭拔笔力竟与九华奇峰同气连枝。晚唐张乔《题九华山费冠卿旧居》可证其影响:"鹤外唐来有谪星,长江东注冷沧溟。闲云不系东西影,野鹤宁知去住心。"
山居岁月在费冠卿笔下化作流动的画卷。《九华山化成寺记》这篇现存最早的九华山志,记载他"凿石通径,刳木引泉"的隐逸实践。当朝霞染红天台峰时,他会写下"晓霁云初合,秋深露已繁";待月光浸透碧桃岩,又吟出"夜静松风歇,庭虚鹤梦长"。这些诗句被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收录时,仍带着露水的清润。820年深秋,当诗人望着"落叶满阶红不扫"的庭院,或许不会料到,他的《九华山诗》会成为后世编纂《九华山志》的蓝本,更不会想到"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的预言,终成永诀。
0年-910年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出身京兆韦氏,为初唐宰相韦见素之后。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词风清丽疏朗,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有《浣花集》传世。早年屡试不第,历经黄巢起义战乱,创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名动一时,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后入仕唐廷,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编选唐诗选集《又玄集》。天复年间入蜀依附王建,为其重要谋士,前蜀建立后官至宰相,参与制定开国制度。
0年-818年
于頔是唐朝中期的重要官员,字允元。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凭借门荫入仕。早期在地方任职时展现出一定的才能,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但后来在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期间,逐渐变得骄横跋扈,肆意扩充兵力,不服从朝廷命令,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宪宗时期,朝廷势力渐强,于頔有所收敛,还将女儿嫁给太子,以图自保。晚年入朝后,因儿子犯罪受到牵连,最终在郁郁中去世。于頔的一生反映了唐朝中期藩镇势力与中央朝廷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权力博弈。
0年-1253年
餘玠,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在南宋末年积极组织抗元斗争,曾任四川制置使,在四川地区修筑山城防御体系,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
0年-830年
韦表微,字子明,唐代官员。他幼孤,刻苦学习,精通《春秋》。韦表微为人正直,为官期间以清正著称。他曾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在朝廷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著有《九经师授谱》《春秋三传总例》等作品,在学术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0年-1132年
赵子崧,字正之,宋朝宗室,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他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活跃于政坛,曾任官职,后因涉及政治斗争被贬谪。
0年-835年
吴武陵,原名侃,信州人,一说贵溪人,一说上饶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才华出众。元和二年(807 年)中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交往密切,其作品风格豪放,对后世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