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燕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五军精卒三十万,
百战百胜擒单于。前临滹沱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
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
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
我唐区夏馀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
垦耕大漠为内地。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
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匈奴慑窜穷发北,
大荒万里无尘飞。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
战马空鞍归故营。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
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贾至

译文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
国家的重要屏障唯有幽州,东镇九夷,北控胡人。
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五路雄师三十万精兵,百战百胜,活捉敌酋。
前临滹沱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
前有滹沱河,后有沮水,高山沃野绵延千里。
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
昔日燕王敬重贤才,筑黄金台从郭隗开始。
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
转眼燕国崛起定都蓟丘,汉朝又在此分封王侯。
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
魏晋衰败天下动荡,鲜卑窃据北方五州。
我唐区夏馀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
我大唐统御华夏十纪,军威武备显赫万年。
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
朱弓金钺赐予元帅,开垦大漠化作中原。
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
深秋弓胶硬化边草枯,练兵狩猎借机出征。
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
千营万队旌旗相连,远望如烈火似惊雷。
匈奴慑窜穷发北,大荒万里无尘飞。
匈奴惊逃至极北之地,万里荒原再无战尘。
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
隋朝当年统治天下,穷兵黩武远征辽东。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
南风无力尽是哀音,战鼓倒地军旗折断黄云漫天。
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
全军将士尽数战死,空鞍战马独回旧营。
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
时势变迁大道革新天下太平,白玉来贡沧海澄清。
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农夫从此高枕无忧,无需将士再度征战。

词语注释

滹沱(hū tuó):河流名,在今河北境内。
沮水(jǔ shuǐ):古水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
隗(wěi):指郭隗,燕昭王招贤故事中的贤士。
蓟丘(jì qiū):古地名,燕国都城所在。
鲜卑(xiān bēi):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彤弓(tóng gōng):朱红色的弓,象征征伐之权。
黄钺(huáng yuè):饰金的斧钺,帝王仪仗。
胶折(jiāo zhé):秋季弓胶硬化,指适合征战的季节。
腓(féi):草木枯萎。
穷发(qióng fà):极北不毛之地。
白环(bái huán):白玉环,象征祥瑞。

创作背景

燕歌行创作背景浅析

历史脉络中的雄浑诗篇

《燕歌行》作为乐府旧题,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曹丕首作《燕歌行》开七言诗先河,而后历代文人多有拟作。此篇以幽燕之地为时空坐标,横跨战国至隋唐千年历史,将燕地沧桑与家国兴衰熔铸于铿锵韵律之中。

地理与军事的壮阔图景

诗中"国之重镇惟幽都"道出幽州战略地位——东北控九夷,北御胡马。滹沱河与沮水相夹,千里沃野的描写,实为唐时范阳节度使辖区的真实写照。开元年间,幽州作为防御契丹、奚族的前线,常驻精兵九万一千人(据《资治通鉴》),与诗中"五军精卒三十万"的夸张笔法相映成趣。

黄金台上的历史回响

"黄金筑台从隗始"典出《战国策》,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郭隗为首应。此喻既追慕燕地尚贤传统,又暗含对当代边将用人的期许。安史之乱前,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兼任河北采访使,广纳各族武士,与诗中"倏忽兴王定蓟丘"形成微妙互文。

隋唐盛衰的军事镜鉴

"隋家昔为天下宰"至"战马空鞍归故营"八句,实为对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沉痛书写。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东征,三十万大军渡辽河仅剩二千七百人(《隋书·炀帝纪》),与诗中"六军将士皆死尽"的惨状惊人吻合。此段以隋之覆辙警示当世,与后文"时迁道革天下平"的盛世图景形成强烈反差。

开元气象的艺术投射

末段"彤弓黄钺授元帅"等句,折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后的边防功绩。但"自有农夫已高枕"的理想化描写,与天宝年间"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的现实形成反讽,暗示此诗或作于开元盛世将转之际。

赏析

《相和歌辞·燕歌行》以雄浑笔力勾勒出幽燕之地的历史风云,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典范。

铁血意象中的时空交响
诗人以"崇山沃野亘千里"为画布,泼墨般挥洒出"千营万队连旌旗"的军阵图景。权威研究指出,这种空间铺陈继承了汉乐府"赋体为诗"的传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倏忽兴王定蓟丘"到"鲜卑窃据朝五州"的急速转场,则形成历史纵深,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种手法"以时间换空间,得尺幅千里之妙"。

刚柔相济的情感张力
当"彤弓黄钺授元帅"的肃杀之气与"白环入贡沧海清"的祥和景象并置,恰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所析:"诗人以青铜器般的铿锵韵律,奏响战争与和平的二重奏"。特别是"战马空鞍归故营"的细节,被叶嘉莹评为"以无言之象写尽征人之恸"(《汉魏六朝诗讲录》)。

历史镜鉴的深层意蕴
诗中"隋家昔为天下宰"的段落,实为对唐玄宗开边政策的隐晦讽喻。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穷兵黩武征辽海'六句,实为安史之乱前夜的社会预警"。而结尾"农夫高枕"的田园意象,恰与开篇"国之重镇"的雄关形成哲学对位,体现儒家"以战止战"的理想境界。

此诗将地理的壮阔、历史的苍茫、人性的温度熔铸为青铜编钟般的文字,在金石碰撞之声中,回荡着对文明兴衰的永恒叩问。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高适《燕歌行》以雄浑之气贯注始终,'千营万队连旌旗'二句如惊雷破山,将塞外军威写得淋漓酣畅。然'隋家昔为天下宰'以下忽转沉郁,讽隋喻唐,得风人之旨。"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格局宏大,前段极写盛唐武功之赫奕,'崇山沃野亘千里'句有吞吐山河之势。后段以隋炀帝穷兵为鉴,结以'农夫高枕'之太平景象,深得乐府讽喻之体。"

陆时雍《诗镜总论》

"高常侍善以史笔入诗,'倏忽兴王定蓟丘'数语,括尽燕地沧桑。末段'战马空鞍'之句,悲慨处不减汉魏风骨,而'白环入贡'一转,复归雅颂之音。"

贺裳《载酒园诗话》

"《燕歌行》如金戈铁马骤入冰河,'望之如火忽雷驰'七字,状军容之盛,可谓笔挟风霜。至'鼓卧旗折'之惨淡,又与岑参《轮台歌》异曲同工,皆边塞诗之绝唱。"

刘熙载《艺概》

"高适此作,前半如黄钟大吕,后半似寒泉幽咽。'大荒万里无尘飞'与'黄云横'之对照,非独写景,实寄盛衰之叹,此其所以为'诗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