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承赞

公元859年-公元932年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官员、文学家,福建福清人。唐末五代时期重要政治人物,仕唐及闽国,官至同平章事。

生平

公元859年

翁承赞出生。

不详

早年事迹不详,可能在家乡读书。

公元895年

进士及第,被任命为京兆府参军。

不详

历任秘书郎、右拾遗等职。

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翁承赞可能一度隐居。

公元909年

投奔闽王王审知,被任命为节度掌书记。

不详

在闽国历任要职,参与政事。

公元925年

王审知去世,继续辅佐其子王延翰。

公元926年

王延翰被杀,转仕王延钧。

不详

官至同平章事,成为闽国重臣。

公元932年

翁承赞去世。

鼓绝天街冷雾收,晓来风景已堪愁。槐无颜色因经雨, 菊有精神为傍秋。自爱鲜飙生户外,不教闲事住心头。 披襟徐步一萧洒,吟绕...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翁承赞大1岁

赵光逢

858年-936年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奉天人。为人方直温润,动循礼度。在唐朝时,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历任台省官职,累迁至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唐亡后,在后梁、后唐也担任重要官职,以廉洁守道著称,时人称之为“玉界尺”。

比翁承赞小1岁

谭峭

860年-940年

谭峭,字景升,唐代著名道士、炼丹家、医学家,号‘华阳真人’,是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炼丹术和医学,著有《化书》等著作,对后世道教和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比翁承赞大3岁

郑良士

856年-930年

郑良士,原名郑昌士,字君梦,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写诗。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于是隐居于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有诗500余篇。后来,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为之嘉奖,任命他为补阙。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后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为闽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翁承赞大4岁

李珣

855年-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翁承赞小4岁

齐己

863年-937年

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是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他天性颖悟,自幼喜爱吟哦。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风格清润平淡,意境幽远。齐己在诗歌创作上造诣颇高,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入微。他与郑谷等诗人交往密切,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齐己深为佩服,尊郑谷为“一字师”。齐己一生游历多地,对各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有深刻的观察与感悟,这些都融入到他的诗作之中,其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翁承赞大5岁

沈彬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