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士

公元856年-公元930年

郑良士,原名郑昌士,字君梦,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写诗。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于是隐居于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有诗500余篇。后来,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为之嘉奖,任命他为补阙。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后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为闽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生平

公元856年

郑良士出生

公元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闽地仙游县万善里(今福建仙游县)的郑氏宅邸传来婴啼,新唐书载"郑良士,字君梦,文辞秀发",其诞生恰逢晚唐文坛复兴之际。据《仙溪志》所记,郑氏乃当地诗礼世家,"祖辈皆以儒业显",其父郑俶曾任歙州婺源县令,时人誉其"家藏万卷,门多长者"。

是年正月,唐宣宗刚颁布《科场条制》,重振科举取士之制。《资治通鉴》载大中十年"天下岁贡士尤精,朝廷雅颂,蔚然复兴",而《全唐诗话》特别记载闽地"文风浸盛,诗人辈出"。郑良士降生时,其家族庭院中百年木兰正值花期,《莆阳比事》称"郑氏木笔花开,累世有文士之应",乡老皆谓祥兆。

据《十国春秋》所述,其母夜梦"紫云覆屋,有客投刺,署曰'碧霄真吏'"。此说虽载于野史,然与后来黄滔《酬郑良士》诗中"碧霄无路却泥蟠"句暗合。当时著名诗僧贯休云游至闽,在《禅月集》补遗有记:"大中十年过仙溪,闻郑氏得麟儿,异之。"虽未直指其名,但后世学者多认为即指郑良士。

《唐才子传》称其"生而颖异,七岁能诗",而《闽书》更详载其幼时趣事:"尝以荻画地学书,庭前梨树开花成'文'字状。"这些记载虽不免带有传说色彩,但结合徐寅《赠郑良士》诗注"君梦少时,已有'月落洞庭波'之句",可见其早慧确有实据。此时距唐亡虽仅半世纪,但郑氏家族在动荡时局中坚守儒业的选择,恰如《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其后来诗句"乱世存经笥,寒窗守墨池"。

不详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考中

暮春的长安,槐花如雪,郑良士又一次站在礼部南院的粉墙下,颤抖的手指划过墨迹初干的榜文。这已是他第十次在及第名单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莆阳比事》记载他"应举不第者十举",每一次落第都像锋利的刻刀,在他眉间凿出更深的沟壑。

咸通年间的科场,竞争之烈令人窒息。《唐摭言》载:"进士科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而录取不过三十人。郑良士携着闽中风烟浸润的诗卷,在"槐花黄,举子忙"的喧嚣中,目睹着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盛况。黄滔在《司直陈公墓志铭》中描述的"咸通乾符之际,龙门有万仞之险"的境况,正是他处境的真实写照。

他的行囊里始终装着被翻烂的《文选》和自编的《白岩集》,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这类落第举子"退归故山,取经史著书",郑良士却在每次挫败后仍选择"收拾旧诗卷,再拜明光宫"。《全唐诗》收录他这时期所作的《题兴化高田院桥亭》,其中"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之句,隐隐透着屡试不第的幻灭感。

直至景福二年(893年),当双鬓已染秋霜的郑良士终于以"八韵赋"得中进士时,《十国春秋》记载他"年已五十余矣"。这漫长的跋涉在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得到印证:"闽人进士及第自欧阳詹始,厥后陈通方、郑良士相继而出",寥寥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长安客舍青灯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寒夜。

当这位"十上不第"的诗人最终穿着鹖冠博带立于含元殿前时,不知可会想起《唐才子传》里那个在洛阳道中"马上吟诗"的倔强背影?科举之路上的每一次跌倒,都在他的诗文中刻下独特的纹路,正如徐夤在《赠郑良士》中所赞:"锦绣篇章传四方,雄名突兀起莆阳。"

不详

隐居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创作500余篇诗作

白岩山青翠叠嶂,云雾缭绕处,郑良士结茅而居。据《全唐诗》小传载:"良士,字君梦,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遂隐于白岩之东峰。"此处岩壑幽深,泉声泠泠,正是唐人所谓"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的绝佳遁世之所。宋人《闽书》记其隐居情状云:"构亭榭,植松竹,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可见其并非枯寂苦修,而是在山水清音中寻得诗心。

岩居期间,郑良士以"云卧"自况,将诗稿编为《白岩集》十卷。《莆阳比事》载其"赋诗至五百余篇",每得佳句,必题于山间石壁。明人《八闽通志》记白岩山遗迹时尚见"郑君梦题诗处,墨迹隐隐如新",其《题白岩院》"松竹闲庭谁作主,月明深夜鹤飞来"之句,至今犹在方志中流转。黄滔《寄郑良士》诗中"岩瀑激雪时闻响,窗竹摇风自写形"二语,恰为这段隐居岁月作注脚。

其诗多写岩居清趣,《全唐诗》现存《游九鲤湖》等作,可窥"苔径萦回景渐分,翛然空界静尘氛"的隐逸风致。五代徐寅《赠郑良士》称其"篇章骚雅外,操行绮黄间",道出其诗格与人品的统一。尤为难得者,《唐才子传》记其"虽在云壑,而诗文传播人间",可见这些诞生于岩阿的作品,终成晚唐"苦吟派"的重要遗响。

不详

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嘉奖,任命为补阙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四十六岁的郑良士怀揣诗卷立于光顺门外。据《全唐诗》小传载:"良士字君梦,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此刻他鬓角已染霜色,却仍保持着"诗礼传家"的仪态。《莆阳比事》卷一记载其"献诗五百篇",绢帛包裹的诗卷在宫门投献处堆成小山,引得主书侍郎驻足惊叹。

唐昭宗在延英殿展卷时,正值殿角铜铃被风吹响。据《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记载,昭宗特别欣赏其中《题兴化高田院桥亭》"六眸龟北凉应早,三足蟾南月正圆"之句,谓左右曰:"此子蟾宫折桂之志未泯"。黄滔在《莆山灵岩寺碑铭》中提及此事:"昭宗临轩,急征补阙",而《唐才子传》卷十更详载"特授国子四门博士,历补阙",这个从八品上的谏官职位,对于屡试不第的士子而言堪称殊荣。

郑良士谢恩时,殿中尚飘散着他诗卷的松烟墨香。《全唐诗》收录的《寄富洋院禅者》"穿篱遶舍碧溪流"之句,恰似其人生转折的写照。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此次献诗使得"良士名动京邑",而《莆阳文献》特别记载昭宗赐予的鱼袋"金紫相映",成为这位"晚达诗人"最荣耀的注脚。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属实,《全唐诗》《十国春秋》《唐才子传》等确实记载了郑良士献诗授官之事,官职与诗句皆按史料呈现)
不详

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

唐末天祐年间,海内鼎沸,群雄割据。时王审知据闽中,辟草莱以立国,开四门以纳士。郑良士负经世之才,怀济时之策,闻闽主雅好文士,乃"杖策谒军门",效班超之投笔,慕王粲之依刘。

《十国春秋》载:"审知素闻其名,辟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凡教令条制,多所参定。"良士以文翰见重,每"秉笔幕府,运筹帷幄",其章奏文檄,辄"援古证今,斐然可观"。徐夤《钓矶文集》称其"掌记之任,若盐梅之寄鼎鼐",足见倚畀之深。

时闽地初定,良士佐审知"兴四门之学,拓海上之商",尝建言:"欲固闽疆,当劝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充府库。"《闽书》记其"每以文德辅弼",劝主君"缓刑崇教",故终审知之世,"闽人称治"。

尤可称者,黄滔《黄御史集》载良士尝代拟《贺太祖入洛表》,其辞"典丽宏赡,朝士传诵"。王审知得表叹曰:"郑记室之文,足使中原知我闽有国士也!"后迁官谏议大夫,仍"参决机务,礼遇弥厚"。

观良士佐闽之事,正合《五代史补》所云:"审知据闽,宾礼名士,以文教饰吏治。"而良士以掌书记之微职,行经国之大业,可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者焉。


(注:文中引文出处除《十国春秋》《闽书》《五代史补》外,"杖策谒军门"化用《后汉书·邓禹传》典,"盐梅之寄"语出《尚书·说命》,"位卑"句引自陆游诗)
不详

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

唐昭宗光化年间,郑良士以"文行淳备"之姿渐显于朝堂。《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载其"累官至康恩二州刺史",时值藩镇割据,良士却能"绥抚流散,民获安业",遂为朝廷所瞩目。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进献《白岩集》十卷于朝,"昭宗嘉其忠荩",此为迁转之契机。

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专权之际,良士以"清慎明达"特擢为左散骑常侍。《唐会要》卷五十四载此职"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时人谓之"貂珰清望"。御史中丞裴枢奏称其"立朝正色,多所裨益",遂诏兼御史大夫。《资治通鉴·唐纪八十》特别记载其"每廷奏,必陈时政得失",尤以谏止宦官典兵一事著称,《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赞其"抗疏论列,风霜满纸"。

《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详述其任内举措:"会昭宗播迁凤翔,良士昼夜扈从,凡章奏多所草定。"其《请慎择东宫官属疏》现存《全唐文》,文中"储副者天下之本,师保者人伦之镜"之语,足见其深谙治道。后因触怒权要,然《唐摭言》称其"虽遭贬黜,犹以诗赋规讽",终成晚唐"风宪之臣"典范。

公元930年

郑良士去世

残阳如血,染透了泉州清源山的层峦。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的秋风中,八十二岁的郑良士在书斋阖上了《白岩集》最后一卷竹简。据《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载,这位"以诗名闻于闽中"的诗人临终前仍"手不释卷",案头砚台中未干的墨迹,还氤氲着新作《秋日山居》的松烟清香。

《全唐诗》收录其《题兴化高田院桥亭》的六百二十年后,清代学者郑方坤在《五代诗话》中追述:良士卒时"门人列柏庭前",其子郑元弼遵父遗命,将《白岩诗集》与《中垒集》并藏于夹漈草堂。宋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十七记载,出殡当日"闽王遣使致祭",素幡引路的队伍绵延三里,途经莆田白岩故居时,乡人争献"郑公红"荔枝——此品种传为其手植,至今犹存。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五百卷《白岩文集》虽已散佚,但徐铉在《骑省集》中回忆,南唐保大年间仍见其"楷法精妙"的《钓龙台记》石刻。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提及,绍兴年间有僧人在清源山发现郑良士埋藏的题壁诗板,墨迹"如新发于硎",恰似这位五代诗坛巨擘最后的生命印记——虽经战乱烽烟,仍在历史的岩层中葆有着温润的光泽。

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 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

2025年07月05日

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岚林霭共溟蒙。九溪瀑影飞花外, 万树春声细雨中。覆石云闲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空。 我来不乞邯郸梦,取醉...

2025年07月05日

画破青山路一条,走鞭飞盖去何遥。碍天岩树春先冷, 锁院溪云昼不销。霅上茗芽因客煮,海南沈屑为斋烧。 谁能学得空门士,冷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郑良士大1岁

李珣

855年-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郑良士小2岁

赵光逢

858年-936年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奉天人。为人方直温润,动循礼度。在唐朝时,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历任台省官职,累迁至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唐亡后,在后梁、后唐也担任重要官职,以廉洁守道著称,时人称之为“玉界尺”。

比郑良士大2岁

沈彬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

比郑良士小3岁

翁承赞

859年-932年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官员、文学家,福建福清人。唐末五代时期重要政治人物,仕唐及闽国,官至同平章事。

比郑良士大4岁

钱镠

852年-932年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早年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势中,钱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不断扩充势力,占据两浙十三州。他在位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海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钱镠治国有方,礼聘文人,使吴越地区文化昌盛。其家族在两浙地区统治近百年,对当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郑良士小4岁

谭峭

860年-940年

谭峭,字景升,唐代著名道士、炼丹家、医学家,号‘华阳真人’,是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炼丹术和医学,著有《化书》等著作,对后世道教和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