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替否

不详-不详

辛替否是唐朝官员、文学家。他以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秉持公正立场,敢于针砭时弊。其文章多针对时政,言辞恳切,文风犀利,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有着深刻洞察与批判,为后世研究唐朝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生平

公元710年

睿宗即位,辛替否针对当时公主崇佛、广建佛寺等耗费大量钱财的现象,上书谏言,指出此举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稳定与发展

睿宗景云元年,长安城香烟缭绕,钟磬不绝。辛替否立于丹墀之下,手捧奏疏,眉宇间凝结着深重的忧思。彼时太平公主"食实封至万户","田园遍于近甸",却仍"崇饰邸第,侈靡逾制",更于"金仙、玉真二观之建,日役万人,费钜百万"(《旧唐书·辛替否传》)。这位以直谏闻名的监察御史,在满朝缄默中毅然执笔,奏章中"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选未已"八字,如利剑直指时弊。

其奏疏开篇即以惊心动魄的数字陈说利害:"一公主之资,可济中产十家;一观之作,能活饥人万户。"继而援引太宗贞观之治的典故:"昔贞观中,太宗皇帝欲营一阁,度材已具,以费十户中人产而止。"(《新唐书·辛替否传》)笔锋陡转,痛陈当下"竭府库之积,罄人力之输"的佛寺营建,竟使"道路流言,皆云计一观之作,用钱百万贯"。

辛替否的谏言尤重民生疾苦,奏章中描绘的图景令人动容:"夺百姓口中之食,养无用之土木;剥贫人身上之衣,饰寺观之金碧。"(《全唐文》卷二七二)更以"水旱为灾,虫蝗作害"的灾异现象,暗喻天意示警。其文辞虽峻切,却处处可见老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的诗史笔意。

当论及佛教虚妄时,这位儒臣展现出惊人的思辨锋芒:"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其言荒茫,其教淡泊。"直指大兴佛事乃"舍尧舜之节俭,袭汉晋之奢侈"(《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更以睿宗皇妹金仙、玉真二公主出家事为例,诘问:"岂有姑姊皆入道门,兄弟尽列藩邸?"其胆识之卓绝,竟将皇室家务与国政得失并论。

史载睿宗览奏"虽不能从,而优诏答之"(《旧唐书》)。然细察奏章结尾"国用将竭,恐非社稷之福"的警告,实为安史之乱前的精准预言。辛替否之谏虽如投石入海,却在《贞观政要》之外,为盛唐转折期留下了最沉痛的政论标本。千载之下,犹见其"每奏事,必谏诤恳恳,有大臣节"(《新唐书》)的风骨。

公元712年

辛替否再次就时政问题向朝廷进谏,言辞激烈,对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和现象予以抨击

景云三年夏,长安城槐荫匝地,太极殿檐铃在热风中纹丝不动。时任左拾遗的辛替否手握象笏立于丹墀之下,青砖上倒映着他微微颤抖的官服下摆。这位以"谏诤为心"闻名的言官,此刻正将《陈时政疏》重重叩在御前,其声如碎玉投阶。

"臣闻于师曰:'天子之孝,贵于安宗庙、定万人。'"开篇即引《孝经》古训,锋芒直指睿宗大兴道观之事。据《旧唐书·辛替否传》载,其奏疏痛陈"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笔下数字触目惊心。当论及金仙、玉真二公主出家耗资时,更以"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八字,将《资治通鉴》所记"用工数百万"的奢靡具象为雷霆之怒。

谏疏中忽转悲凉之笔:"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化用《论语》的诘问,暗合《新唐书》所述当时"府库空虚,人力凋弊"的困局。史官特别记载其"言切直"处,在于直指睿宗"夺百姓口中之食以养贪残"——这般诛心之论,竟使殿中侍御史们"相顾失色"。

最见风骨的当属结尾振聋发聩之语:"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今陛下欲崇其教而破其法,臣虽至愚,犹知其不可也。"这段被《全唐文》完整收录的文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佛家慈悲教义与劳民伤财的实政对照,恰如《贞观政要》所倡"以道事君"的谏臣风范。

烈日西斜时,这份载于《唐会要·谏诤门》的奏章终呈御案。虽如《资治通鉴》所载"上虽不能从,而优容之",但那些"减省浮费"等具体建议,后来在玄宗朝终得施行。辛替否掷地有声的谏言,遂成《通典·食货典》中"开元初政"改革的先声,其字句间奔涌的民本热血,纵隔千载仍灼灼如新。

洪慈均动植,至德俯深玄。出豫从初地,登高适梵天。 白云飞御藻,慧日暖皇编。别有秋原藿,长倾雨露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