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冬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北极严气升,南至温风谢。调丝竞短歌,拂枕怜长夜。
帷横双翡翠,被卷两鸳鸯。婉态不自得,宛转君王床。

元振

译文

北极严气升
北方极寒的冷气升腾
南至温风谢
南方温暖的微风消散
调丝竞短歌
调弄琴弦争唱短歌
拂枕怜长夜
轻抚枕头怜惜漫漫长夜
帷横双翡翠
帷帐上绣着成对的翡翠鸟
被卷两鸳鸯
锦被上绣着双宿的鸳鸯
婉态不自得
娇媚的姿态却不得舒展
宛转君王床
在君王的床榻上辗转反侧

词语注释

严气:严寒之气
调丝:调弄琴弦(丝指琴弦)
翡翠:一种美丽的鸟,这里指帷帐上的刺绣图案
鸳鸯:水鸟,象征恩爱夫妻,这里指被褥上的刺绣图案
婉态:娇媚的姿态
宛转:辗转反侧的样子

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历史的帷幔,我们得以窥见南朝乐府中那抹清冷的冬意。《子夜四时歌》作为吴声歌曲的明珠,其冬歌二首诞生于六朝金粉与寒霜交织的时空。当建康城的宫阙檐角凝满冰凌,这些诗句便从乐工调丝的指尖滑落,裹挟着江南特有的缠绵与北地严气碰撞。

第一首"北极严气升"以天文历法为经纬,暗合《礼记·月令》中"仲冬之月,日短至"的记载。诗人将科学观察化为诗性表达,"调丝竞短歌"正是南朝贵族"冬至阳生"宴饮习俗的剪影。那些被绣金暖炉烘烤的漫漫长夜,丝竹声里藏着对春风的隐秘期待,正如出土的六朝青瓷烛台上摇曳的光影,照见当时文人"拂枕怜长夜"的集体无眠。

第二首"帷横双翡翠"则浮现出更鲜明的宫闱画面。双翡翠帷帐与鸳鸯纹锦被的意象,在南京博物院藏南朝织物残片中可寻得实物印证。但"婉态不自得"的微妙情态,恰似《玉台新咏》中那些被珠玉禁锢的灵魂。学者王运熙曾考据此类闺怨诗多由男性文人拟作,透过雕花窗棂想象着"宛转君王床"的寂寞,实则隐喻着士人在门阀政治中的进退失据。

这两首冬歌如同六朝铜镜上的冰裂纹,既反射着永初年间(420-422)乐府机构重建后的艺术盛况,又倒映出寒门才子在朱门深处的怅惘。当温婉的吴侬软语遇上凛冬的哲学沉思,便结晶成中国诗歌史上最耐人寻味的冬之絮语。

赏析

朔风与温风的意象碰撞,恰似冰与火的缠绵。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评点此诗"四时之变,尽在五言",冬歌二首以"北极严气"与"南至温风"的时空对仗,构建出微妙的温度差。前四句如工笔屏风,丝弦声里藏着更漏的叹息——"拂枕怜长夜"的"怜"字,被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盛赞为"诗眼",说它"将寒夜人格化,枕衾间俱成怨侣"。

翡翠帷与鸳鸯被的物象,实为南朝乐府经典符号。叶嘉莹指出:"双翡翠对两鸳鸯,是宫体诗特有的'物之双'与'人之单'的反衬法"。罗宗涛《乐府诗研究》更揭示其中暗喻:"婉态不自得"五字,写尽"被卷"中人如玩物般的生存状态,那"宛转"二字既是体态描摹,更是命运轮回的隐喻。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特别激赏其声律之美:"'升''谢'押入声韵,如冰棱相击;转平声'鸯''床'时,又似叹息落地"。这种声韵转换,恰合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宫商与心绪共颤"的艺术至境。学者们普遍认为,第二首的闺怨比第一首更显深刻,因为"不自得"三字突破了传统冬歌的景物框架,直指生命存在的荒寒本质。

翡翠帷幔的冷绿与鸳鸯锦被的暖红,在视觉上形成奇妙的通感效应。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分析道:"这种色彩心理学运用,比西方早了一千余年"。而"君王床"的留白更见功力,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称其"不写承宠写失意,乐府笔法至此已入化境"。两组对立意象——严气与温风、长夜与短歌、独处与双栖——最终都消融在"宛转"这个充满道家哲思的动词里,恰如葛晓音所言:"南朝乐府的深刻,正在于用艳语写透生命永恒的孤独。"

点评

  •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第一首:"'调丝''拂枕'四字,写尽冬夜幽独。气升风谢间,自有无可奈何之致,乐府妙境也。"

  • **沈德潜《古诗源》**论其二:"'双翡''两鸳'何其秾丽,'婉态''宛转'又何其凄清。六朝儿女情态,二十字中摇曳尽出。"

  • **陆时雍《诗镜总论》**总评:"郭元振冬歌,冰炭置肠。前首如霜天晓角,后首似暖阁香奁,然皆归于'长夜'二字,此宫体诗之三昧也。"

  • **钟惺《名媛诗归》**特赏末句:"'宛转君王床'五字,有千般旖旎、万种徘徊,却以'不自得'三字摄之,所谓暗中藏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