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其《春歌二首》以缱绻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日里最动人的情思画卷。据《乐府诗集》所载,这些歌辞原为晋宋时期吴地女子即景抒怀之作,后经宫廷乐工整理,成为"相和歌辞"中清商曲辞的重要部分。
第一首"青楼含日光"诞生于建康(今南京)的繁华之中。当晨曦漫过朱栏,少妇独坐绿波荡漾的池畔,将新摘的并蒂莲轻拢入袖。"同心花"的意象暗合《诗经·溱洧》赠芍遗芬的古意,而"何极"之叹又透出南朝民歌特有的缠绵悱恻。六朝文人庾信在《春赋》中曾描绘"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恰可作此诗注脚。
第二首"陌头杨柳枝"则浸染着南朝乐府特有的哀婉。杨柳春风本是《折杨柳》古曲的传统意象,此处却化作思妇的断肠之景。《宋书·乐志》记载当时"吴声杂曲并出江南",此诗正是以口语化的"妾心"与"君怀"对照,延续了《子夜歌》"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的民间比兴传统。那随风摇曳的柳枝,恰似《世说新语》中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咏絮之才,将春愁写得既轻盈又沉重。
这两首春歌虽仅各二十字,却浓缩了南朝乐府"清新婉丽"的特质。从孙吴的"吴声歌曲"到梁武帝的《江南弄》,我们仿佛看见建康城的游冶少年,正踏着这些歌辞的节拍,走过朱雀桥边的酒肆歌楼。那被春风吹拂的杨柳,至今仍在唐诗宋词里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