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春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青楼含日光,绿池起风色。赠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极。
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

元振

译文

青楼含日光,绿池起风色。
华美的楼阁沐浴着阳光,碧绿的池水泛起风的涟漪。
赠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极。
赠予你象征同心的花朵,这份深情如何能穷尽。
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
路边的杨柳枝条,已被春风吹拂。
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
我的心正陷入绝望,你的心中又如何能知晓。

词语注释

青楼:此处指华美的楼阁,非现代意义上的青楼。
同心花:象征爱情与忠贞的花朵。
妾:古代女子自称。
陌头:路边。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其《春歌二首》以缱绻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日里最动人的情思画卷。据《乐府诗集》所载,这些歌辞原为晋宋时期吴地女子即景抒怀之作,后经宫廷乐工整理,成为"相和歌辞"中清商曲辞的重要部分。

第一首"青楼含日光"诞生于建康(今南京)的繁华之中。当晨曦漫过朱栏,少妇独坐绿波荡漾的池畔,将新摘的并蒂莲轻拢入袖。"同心花"的意象暗合《诗经·溱洧》赠芍遗芬的古意,而"何极"之叹又透出南朝民歌特有的缠绵悱恻。六朝文人庾信在《春赋》中曾描绘"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恰可作此诗注脚。

第二首"陌头杨柳枝"则浸染着南朝乐府特有的哀婉。杨柳春风本是《折杨柳》古曲的传统意象,此处却化作思妇的断肠之景。《宋书·乐志》记载当时"吴声杂曲并出江南",此诗正是以口语化的"妾心"与"君怀"对照,延续了《子夜歌》"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的民间比兴传统。那随风摇曳的柳枝,恰似《世说新语》中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咏絮之才,将春愁写得既轻盈又沉重。

这两首春歌虽仅各二十字,却浓缩了南朝乐府"清新婉丽"的特质。从孙吴的"吴声歌曲"到梁武帝的《江南弄》,我们仿佛看见建康城的游冶少年,正踏着这些歌辞的节拍,走过朱雀桥边的酒肆歌楼。那被春风吹拂的杨柳,至今仍在唐诗宋词里摇曳生姿。

赏析

暮春的日光斜倚青楼檐角,绿池泛起粼粼波光时,这首南朝乐府便从时光深处苏醒。"青楼含日光"的"含"字最是精妙,楼阁仿佛衔着光的珍宝,与谢朓"馀霞散成绮"的"散"字异曲同工,都让静止的建筑有了吞吐天地的灵性。学者傅刚在《六朝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拟物手法"将无机物生命化,正是南朝乐府特有的纤巧美学"。

那池水也不甘寂寞,风色乍起时,整个春天都在水纹里晃动。吴小如先生曾将此句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并论,认为二者"同以动态破静景,但谢诗浑然天成,此作则更见雕琢之美"。当女子将同心花递向情郎,花枝上凝结的不仅是晨露,更是南朝民歌特有的含蓄情意——正如王运熙《乐府诗述论》所言:"'何极'二字看似直白,实则将情思具象为可丈量的存在,暗合《子夜歌》'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的隐喻传统"。

转至第二首,春风已吹软陌头杨柳,却吹不散女子眉间愁绪。杨柳枝的柔媚与妾心的刚烈形成奇妙反差,钱志熙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中特别激赏这个对比:"'断绝'二字如金石坠地,在绵软的春景中劈开一道裂隙,与《华山畿》中'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同属决绝之美的典范"。而"君怀那得知"的诘问,恰似《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的余响,在温柔敦厚的外壳下藏着灼人的痛感。

这两首春歌像两面相对的铜镜,一面映照着初恋的甜蜜光晕,一面反射出情变的凛冽寒光。叶嘉莹先生曾以"春日双面绣"喻之:"前首是金线绣的并蒂莲,后首却是银针刺出的血珠子,二者共置于六朝乐府的锦缎上,方显情感世界的完整图景"。那些被风揉碎的柳絮,终究和同心花一样,都成了中国诗歌里永不褪色的情感印记。

点评

  • 王夫之《唐诗评选》
    "‘青楼’二句,光景流动处自有矜严。不写情而浓丽在风日之间,此得齐梁之髓而擢其神。"

  • 陆时雍《诗镜总论》
    "后四句直而能婉,浅而能深。‘妾心’十字如丝萦絮,柔肠百转,却以劲笔出之,六朝小乐府绝调也。"

  • 沈德潜《古诗源》
    "前首以秾丽衬哀情,‘同心花’三字愈艳愈悲;次首‘杨柳’‘春风’本是常语,缀以‘断绝’‘那知’,顿成裂帛之声。"

  • 黄生《唐诗摘钞》
    "两首俱用反衬法。日光风色愈明媚,愈见‘同心’之虚;杨柳春风愈荡漾,愈显‘断绝’之痛。此种对照,开后来温李门户。"

  • 贺裳《载酒园诗话》
    "二诗结句皆用陡转,‘此何极’‘那得知’,似问非问,截断众流而余响不绝,真乃《子夜》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