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厌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汉南猎,一见汉家尘。
闻有南河信,传闻杀画师。始知君惠重,更遣画蛾眉。

元振

译文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
自从嫁到匈奴单于的国度,心中长久怀着对汉宫的悲伤。
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容颜一天天憔悴,比画图中更加消瘦。
厌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
厌倦了踏足冰霜之地,叹息成为边塞之人。
思从汉南猎,一见汉家尘。
渴望随汉家天子狩猎,再看一眼故国的风尘。
闻有南河信,传闻杀画师。
听闻南河传来消息,说是处死了画师。
始知君惠重,更遣画蛾眉。
这才明白君王恩深,又派人来为我画眉。

词语注释

单于(chán yú):匈奴君主的称号。
汉掖(hàn yè):汉朝的宫掖,代指汉宫。
蛾眉(é méi):女子细长美丽的眉毛,借指美貌。

创作背景

王昭君三首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明妃怨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秭归女儿王嫱踏着塞外风沙走向匈奴龙庭,史官笔下这桩和亲往事,在唐代诗人笔下化作《相和歌辞·王昭君》的绵长叹息。唐代教坊旧曲与汉魏清商乐融合的"相和歌辞",恰似历史与诗情的双重奏,让昭君故事在琵琶弦上重生。

三重悲歌的意象溯源

第一乐章·容颜之悲
"长衔汉掖悲"暗合《后汉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敦煌残卷《王昭君变文》更描绘其"眉黛愁厌"之态,与诗中"憔悴"形成时空呼应。画工毛延寿索贿典故虽首见于《西京杂记》,但唐人已将此传说诗化为集体记忆。

第二乐章·边塞之痛
"冰霜域"意象令人想起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而"汉南猎"的渴望,恰与《琴操》记载昭君"心思不乐,心念乡土"形成互文,唐代边塞诗常见的"望乡"母题在此获得女性视角。

第三乐章·命运之谑
"杀画师"情节源自民间传说系统,但"更遣画蛾眉"的转折颇具唐人意趣。《全唐诗》收录的四十余首昭君诗,唯此组诗将"画图"意象循环使用,构成命运的反讽——初因画失真,终以画承恩。

盛唐语境下的再创作

考《乐府诗集》卷二十九,此组诗当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时值唐与吐蕃和亲频繁,诗人们借汉事抒今情。李白"生乏黄金枉图画"、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等句,与此组诗共同构成盛唐特殊的"和亲诗学"。相和歌辞的表演性质,更使昭君故事通过乐工传唱获得流动的生命力。

赏析

夕阳染红大漠时,王昭君的琵琶声总带着冰凉的质感。三首相和歌辞如三叠屏风,将一位汉宫女子在胡地的生命褶皱徐徐展开。

第一叠:朱颜辞镜的永恒叹息
"容颜日憔悴"与"汉掖悲"形成时空的双重囚笼。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指出,这里暗用"毛延寿丑图"典故却更进一层——画图尚能凝固青春,而真实的塞外风沙正在加速吞噬她的美丽。诗人以"日"字串联起线性流逝的时间,让读者看见铜镜里逐渐模糊的胭脂色。

第二叠:地理空间的诗意对抗
"冰霜域"与"汉南猎"构成惊人的意象碰撞。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盛赞此联:"以游猎的动感解构边塞的凝滞,汉家尘土在此化作精神图腾"。当昭君想象建章宫外飞扬的尘土时,大漠的雪粒正硌痛她的睫毛,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比直抒乡愁更具穿透力。

第三叠:历史反讽的黑色幽默
末首突然转入戏剧性转折。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杀画师"与"画蛾眉"形成荒谬闭环,君恩的残酷性正在于用新的囚禁替代旧的囚禁。吴小如特别激赏"更遣"二字:"看似温婉的动词里藏着权力碾压的嘎吱声,那些描眉的笔分明蘸着未干的血"。

三首诗如同渐次熄灭的宫灯:从容颜的消损到地理的困局,最终落入历史的诡谲。学者宇文所安在《追忆》中的论断尤为精辟:"诗人用歌辞的循环曲式,让昭君永远徘徊在‘初见汉家尘’的刹那,这是比青冢更永恒的囚牢。"当胡笳声起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红颜的哀歌,更是所有被时代齿轮碾过者的共同悲鸣。

点评

名家点评

明·钟惺《唐诗归》评第一首:
"『长衔』二字,写尽昭君终身之恨。『憔悴』较『画图时』更惨,此中含蓄多少和泪琵琶声。寻常弃妇之词,不能道此深怨。"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第二首:
"『思从汉南猎』五字,如见昭君立马毡裘,回望汉月之状。边塞人三字是泪眼望长安,非身历冰霜域者不能道。"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第三首:
"结句最是凄绝。『更遣画蛾眉』,非复承恩之意,乃谓纵使重画蛾眉,已永隔汉宫春色矣。王尧衢谓『君惠』二字反语见血,信然。"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总评:
"三首如三叠阳关,一声一咽。不言怨恨,而怨恨极深。『汉家尘』与『画蛾眉』对看,愈觉毡裘腥膻之不堪。"

清·黄生《唐诗摘钞》析艺术:
"以『汉掖』起,以『汉家』承,以『君惠』结,三首血脉贯通。不著议论而怨悱自深,得《三百篇》『其言浅,其情深』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