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邀欢空伫立,望美频回顾。何时复采菱,江中密相遇。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

元振

译文

邀欢空伫立
徒然伫立等待欢愉
望美频回顾
频频回首眺望那美丽身影
何时复采菱
何时才能再度采摘菱角
江中密相遇
在江上悄然相逢
辟恶茱萸囊
驱邪的茱萸香囊
延年菊花酒
延年益寿的菊花酒
与子结绸缪
与你缠绵相守
丹心此何有
这颗赤诚的心怎会有假

词语注释

伫立(zhù lì):长时间站立
茱萸(zhū yú):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可驱邪
绸缪(chóu móu):紧密缠缚,引申为情意深厚

创作背景

秋风拂过六朝烟水,建康城的画舫笙歌渐次隐入暮色,当《子夜四时歌》的旋律在秦淮河畔响起,我们得以窥见南朝乐府最动人的情韵。这两首秋歌诞生于齐梁之际的宫廷乐府体系,却承袭着晋代《子夜歌》的民间血脉——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记载,这类"相和歌辞"本为"徒歌",后被采入乐官,"被以管弦",终成文人竞相拟作的经典范式。

"邀欢空伫立"的怅惘,恰是南朝秋日的典型意象。吴均《续齐谐记》载茱萸囊避邪之俗,陶渊明《九日闲居》咏菊花延年之效,而歌者却将民俗典故化作"结绸缪"的誓言。江中采菱本是江南常见的劳动场景,《梁书》称武帝萧衍"后庭万余人,皆能度曲",这些沾染着水汽的民歌母题,经过宫廷文人的淬炼,既保留着"密相遇"的直白热烈,又平添"丹心何有"的文人式含蓄。

两首短歌在《乐府诗集》中与陆琼、萧衍之作并列,折射出南朝乐府"俗乐雅化"的创作潮流。那徘徊江岸的身影,既是等待情郎的民间女子,又何尝不是寒士求遇的隐喻?当茱萸与菊花的芬芳漫过宫墙,这些被之管弦的歌词,终在千年后依然摇曳着建康城的月光。

赏析

秋风起时,诗人将目光投向水畔的等待与回眸。首句"邀欢空伫立"中,"空"字如一枚落叶坠入心潭,荡开无限怅惘。《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个"空"字"既写实景之空旷,又抒心境之空茫",伫立的身影与频频回顾的目光构成动态画面,令静止的等待生出流动的韵律。采菱的意象被学者傅璇琮解为"江南水乡特有的爱情符号",那未曾言明的"密相遇",恰似菱叶下若隐若现的涟漪。

茱萸囊与菊花酒在第二首中绽放出双重光华。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考证,茱萸辟恶、菊花延年乃"楚地千年相传的秋日仪式"。但诗人笔锋轻转,将民俗意象锻造成情感的锁扣——"结绸缪"三字令坚硬的茱萸化为柔丝,使短暂的秋日凝固成永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特别激赏"丹心此何有"的反问,认为这是"以否定句式达成的情感肯定,比直抒胸臆更显炽烈"。

两首诗如双生枫叶,脉络相连而色彩各异。前首以水为镜,倒映着期待与失落的交织;后首以酒为媒,酝酿着守护与承诺的醇香。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评点:"前者如秋风掠过湖面,后者似秋阳穿透云层,共同构成了唐人秋思中最细腻的情感光谱。"那茱萸囊里装的不仅是辟邪的香料,更是将散未散的秋愁;菊花杯中漾着的不仅是延年的琼浆,更是欲说还休的丹心。

在回望与前瞻之间,诗人用秋日的私语完成了对时间的抵抗。当现代学者叶嘉莹谈论这组诗时,特别强调其"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魔力"——江中相遇的倒影成为不褪色的水印,绸缪结成的同心化作穿越千年的琥珀。这或许就是秋天最动人的魔法:让一切流逝都变成等待,让所有短暂都成为永恒。

点评

  •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邀欢空伫立"四句:
    "密相遇"三字,写尽秋水伊人之致。伫立回顾间,有烟波渺茫之思,较《楚辞》"采薜荔兮江中"更得含蓄之妙。

  • **沈德潜《古诗源》**论秋歌二首:
    前首以"采菱"寄兴,后首以茱萸菊酒言情。六朝乐府中罕见此等温厚之笔,"丹心此何有"五字,力透绢背而不露锋芒。

  • **陆时雍《诗镜总论》**评结句:
    "丹心此何有"如空潭泻秋,清泠见底。与鲍照"心非木石岂无感"异曲同工,然更得《国风》温柔敦厚之旨。

  • **钟惺《名媛诗归》**特赏首章:
    "频回顾"三字画出秋波一转之神,较之"目眇眇兮愁予",别具玲珑之态。江中密语,竟成千古情话范式。

  • **贺裳《载酒园诗话》**总评:
    二首皆从《楚辞·九歌》化出,而能自铸新词。"茱萸囊""菊花酒"本俗物,着一"绸缪"便觉雅驯,此乃点铁成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