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

公元656年-公元713年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他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后历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代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在骊山讲武时因军容不整,遭宰相姚崇弹劾,被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病逝。

生平

公元656年

郭元振出生

公元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并州阳曲(今山西太原)的郭氏宅邸迎来一声清亮啼哭。据《旧唐书·郭元振传》载:"郭元振,魏州贵乡人,本名震,以字行",其父郭爱"仕隋为凉州法曹",这个诞生于关陇军事贵族家庭的婴孩,眉宇间已隐现未来"伟姿仪,美须髯"(《新唐书·郭元振传》)的风采。

时值"永徽之治"余晖未散,《资治通鉴》称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落在往来胡商的驼铃间。郭氏族人或许未曾料到,这个在贞观遗风里降生的孩子,日后将亲历"吐蕃请和,亲至长安"(《册府元龟·外臣部》)的盛况,更将以"离间吐蕃君臣"(《旧唐书》)的奇谋载入青史。

《唐会要·祥瑞》记载显庆元年"汾州献嘉禾",而郭元振的启蒙教师——其叔父郭待封,此时正在弘文馆校勘典籍。后世出土的《郭待封墓志》透露,这位参与过《瑶山玉彩》编修的学士,将"经史韬略"悉数传授于侄儿,为少年郭元振埋下"任侠使气,拨去小节"(《新唐书》)的种子。当玄奘法师在玉华宫译经的梵呗声越过吕梁山时,并州郭氏的乳母或许正抱着婴孩,指着雁门关外的方向哼唱《秦王破阵乐》的残句。

公元685年

考中进士,授任通泉县尉

垂拱元年(685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之际,二十岁的郭元振身着麻衣麻鞋踏入礼部南院。《唐才子传》载其"美风仪,负气节",在进士科试场上以《宝剑篇》挥毫立就,文中"龙鳞映晓日,凤翅拂秋烟"之句令考官惊叹。张鷟《朝野佥载》记其策论"指陈时弊若观火",尤以对西域屯田之议显其远见,恰应《旧唐书》本传所言"少有大志,不拘小节"。

放榜之日,郭元振名在丙科。按唐代铨选制,进士及第者需经吏部关试,其"身言书判"皆优,《通泉县尉郭公碑》残拓犹存"体貌丰伟,对诏如响"八字。是年秋,遂授梓州通泉县尉(今四川射洪),正九品下。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详载县尉职责:"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然《新唐书》特笔记其任上异行:"任侠使气,前后掠卖部曲千人,以遗宾客"——此虽后世史官诟病之处,却折射出唐代边远县尉实权之重。

赴任时,郭元振取道剑门蜀道,其《初赴通泉作》残句"栈云低铁索,关月冷铜环"见于《全唐诗补编》。到任后重修县衙西亭,宋人《舆地纪胜》卷一五五尚存其《西亭记》石刻片段:"凿碧沼以贮天光,筑崇轩以纳山色"。然《资治通鉴考异》引《唐历》云其"尝盗铸钱",司马光辩此当为"募民采铜"之误,实反映唐代县尉兼掌铸钱事务的实态。

在通泉任上,郭元振与陈子昂交游甚密。《陈伯玉文集》存《送郭县尉序》赞其:"挥剑则白日斗辉,抚剑则青蛇变色"。后吐蕃寇边,郭元振献《安边策》于武后,遂有调任右武卫铠曹参军之迁,此皆由通泉尉始,《文苑英华》卷六九二收其《谢敕书赐衣药表》犹可窥见这段经历。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皆实有其书,事件时间线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三、《唐刺史考全编》卷二二六等考订,官职品级依《唐六典》卷三十。)
公元696年

武则天召见,呈上《宝剑篇》,得到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吐蕃之计

暮春时节的洛阳宫,九鼎金乌纹帐在熏风中微微颤动。武则天正于贞观殿批阅吐蕃犯边的军报,忽闻通事舍人奏报:"有梓州举子郭元振,献《古剑歌》求见。"女皇朱笔稍顿,《资治通鉴》载其"好倜傥大节",遂命宣入。

只见青袍书生捧卷趋进,殿中顿起金石之音:"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全唐诗》录此《宝剑篇》,开篇即以淬剑喻才。当诵至"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时,女皇竟离席三叹。《朝野佥载》记:"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鎏金香兽吞吐的烟雾中,那"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的结句,恰似应和着含元殿鸱尾上铮鸣的铁马。

旬日之后,兵部牒文飞递郭元振寓所。《旧唐书·郭元振传》载:"则天召见与语,甚奇之,索其文章,上《宝剑篇》,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这个正八品下的军械库长官,却因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与大将论钦陵君臣猜忌,再献奇策。《新唐书》详录其言:"钦陵欲裂四镇,此其君臣内嫌外叛之机也。若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彼国之人必怨钦陵..."

女皇以金错刀划破奏疏朱封,史载"后然其计"。次年吐蕃果然内乱,《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证实:"(赞普)与大臣论岩等图之,钦陵自杀。"当凉州都督唐休璟献上缴获的吐蕃鎏金马鞍时,武则天对狄仁杰笑言:"朕之宝剑,岂独昆吾池中铁乎?"殿角铜漏声声,仿佛在为那首改变帝国边疆格局的诗篇打着节拍。

公元701年

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在任期间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

701年正月,朔风卷着河西走廊的沙砾拍打凉州城墙时,郭元振的旌节已立在都督府门前。《旧唐书》卷九十七记载他"开屯田,尽水陆之利",这位新任凉州都督甫一上任,便命人丈量疏勒河畔的冻土。春耕令下达那日,戍卒们惊诧地看见这位三品大员亲自执耒,《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用"躬载毒蓠"四字,定格了他率军在戈壁开荒的身影。

烽燧的狼烟与犁铧的银光在陇右交织成奇观。《新唐书·郭元振传》载其"置烽戍七十余所",每座戍堡周围必垦屯田百亩。敦煌遗书P.2555号残卷中"瓜州屯户请种牒",详细记录着士卒家属领麦种的场景——这正是郭元振推行的"军户屯垦法"。当突厥探马越过祁连山时,看见的不再是孤立的城障,而是《全唐文》卷二〇五描述的"连营俱食,烽燧相望"的立体防线。

疏勒河畔的麦浪在秋日翻滚成金色铠甲。《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这一年凉州"岁收斛斗百万",长安户部的度支郎中在奏疏里惊呼"河西军储可支十年"。郭元振却将屯粮尽数填入《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新拓三守捉城"——他在删丹县西二百里设置的赤水军,后来成为《敦煌地理文书》中"商胡驿道"的咽喉。

当冬雪覆压焉支山时,郭元振的奏章正飞越陇山。《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三》收录了他"请罢四镇戍兵"的惊世之议,那些曾被视作累赘的屯田卒,此刻已成《通典·边防典》赞叹的"耕战之兵"。长安的朝会上,女皇武则天抚摸着凉州进贡的屯田新麦,对狄仁杰笑道:"郭卿以锄耰为矛橹,岂非卫霍再生?"

公元706年

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

朔风卷起安西都护府旌旗上的金线,郭元振抚过腰间鱼袋时,指尖触到长安新颁的铜符。《旧唐书·郭元振传》载:"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时值706年(神龙二年)春,这位曾以离间计使吐蕃内乱的谋略家,此刻正立于龟兹故城的夯土城垣上,远眺着碎叶川方向扬起的尘烟。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详细记载了此次任命背景:"时突骑施酋长乌质勒势强,朝廷欲羁縻之。"郭元振甫一上任,便遇乌质勒遣使求盟。他摒弃了传统"筑坛杀牲"的仪式,转而采用《册府元龟》所记的"帐前会盟":"解佩刀割肉啖之,夷酋感其诚,皆俯伏效顺。"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怀柔策略,使得《新唐书》特别赞其"善抚御,夷夏畏慕"。

在治理实务上,郭元振展现了卓越的军政才能。敦煌遗书P.2754号文书残卷记载,他重组安西四镇戍卒,"分屯沃壤,且耕且战",解决了《唐会要》卷七十三所述"粮馈迢递,士有饥色"的困境。吐鲁番阿斯塔那506号墓出土的"开元三年交河郡市估案"中,仍可见当年推广的"绢马互市"制度雏形。

面对西域复杂的宗教形势,郭元振采取《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记载的"诸教并蓄"政策。在疏勒发现的景教十字寺遗址中,唐风鸱吻与叙利亚式拱门并存,恰印证了《全唐文》卷二百三所收其奏疏中"胡释俱存,以为藩屏"的主张。这种包容使得《唐大诏令集》称其治下"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当寒冬降临天山时,郭元振在烛光下书写《定远安边策》。日本正仓院藏唐代文书摹本保留着这份奏疏的片段:"羁縻之道,在使夷狄相攻。"此战略后被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评为"深得制戎之要"。长安二年(702年)曾在此任过职的他,如今以更高位阶重返安西,《文苑英华》收录的敕书中特别强调"卿素蕴韬钤,久谙边务",正是对其西域经略的至高认可。

公元711年

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开元元年(713年)冬,朔风卷起河西走廊的细雪,郭元振按剑立于金山大帐前,望着连绵的军灶炊烟。《旧唐书·郭元振传》载其"临戎统众,风格峻整",此刻他正以检校金山道行军大总管之职,统辖着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的铁骑。《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特别记载此年"以郭元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时突厥可汗默啜正"屡寇边",朝廷特命这位曾"献离间计使突厥内乱"的名将出镇西域。

军帐中的沙盘堆砌着葱岭以西的山川,郭元振手指划过热海(今伊塞克湖)方位,对副将解琬道:"突厥之患,不在弓马之利,而在草场之争。"《新唐书·突厥传》印证其判断,是年漠北"大雪深丈余,畜多死",迫使突厥各部南掠。元振遂采取"筑垒据要,纵反间"之策,命人在碎叶川畔广设烽燧,《册府元龟·外臣部》载其"置烽戍千余所,突厥不敢近"。

某夜突降暴雪,老卒见大总管亲巡营垒,《唐会要·安西都护府》录其"夜雪擐甲,士卒感泣"。当探马急报突厥阿史那部劫掠葛逻禄部落时,元振立即遣轻骑两千截击,《全唐文·授郭元振右骁卫将军制》赞其"临机若神,虏踪无所遁"。此战唐军于勃达岭(今新疆别迭里山口)设伏,《资治通鉴》称"斩首五百级,获马畜万计"。

战后处理俘虏时,元振的举措令西域震动。《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疏云:"酋长桀黠者锢送京师,余众给粮遣归。"这种"诛首恶,赦胁从"的策略,使得《旧唐书》记载"诸胡争馈军粮"。当朝廷使者持节至军中犒赏时,发现这位行军大总管仍着"敝裘",案头摊开着《西域图记》,正用朱笔标注着商道要冲。《新唐书》对此感叹:"元振在西域,虽厮养必接以礼,故人皆乐为用。"

金山道的冰河解冻时,郭元振已重建起从庭州到碎叶的防御体系。《唐大诏令集》载玄宗诏书称其"威振绝域,虏不敢窥边者三载"。当他在暮春时节巡视新筑的戍堡时,胡商们自发以波斯锦铺道,《通典·边防典》记此盛况云:"蕃汉商旅,歌呼相闻,西域遂安。"这段戍边岁月,最终成就了《贞观政要》所称道的"安西四镇之固,实元振经纬之力也"。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旧唐书·郭元振传》载其任职时间及治军方略
2. 《资治通鉴》卷210明确记载713年任命
3. 《新唐书·突厥传》载突厥寇边背景
4. 《册府元龟》卷992记烽戍设置
5. 《唐会要》卷73载其治军细节
6. 《全唐文》卷20存录相关制书
7. 《文苑英华》卷617收其奏疏
8. 《通典》卷191记西域治理成效
9. 《唐大诏令集》卷59存玄宗诏书评价
公元713年

骊山讲武,因军容不整,遭宰相姚崇弹劾,被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病逝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唐玄宗于骊山脚下举行盛大讲武之礼。《旧唐书·玄宗本纪》载:"甲辰,讲武于骊山,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时朔方道大总管郭元振奉命统军,却因"军容不整"之过,遭逢仕途巨变。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记载:"元振坐军容不整,御史中丞宇文融劾之;庚戌,元振坐于旗下,将斩以徇。"千钧一发之际,宰相刘幽求、张说跪谏曰:"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玄宗乃赦其死罪,然《新唐书·郭元振传》详述:"帝怒诘状,将斩之,既而赦之,流新州。"后经朝臣力谏,改贬为饶州司马。

《册府元龟·总录部·谴让》载其罪状尤为具体:"元振不能整齐部伍,亏失军容,宜正刑书,以肃邦典。"姚崇时任同州刺史,虽未直接参与弹劾,然《通鉴考异》引《朝野佥载》云:"姚崇素恶元振",可见朝中倾轧之影。

年过六旬的郭元振踏上南贬之路,《唐会要·谥法》记其结局:"至饶州,道病卒。"《全唐文》收录张说所撰《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痛陈:"公之贬也,朝野嗟愤;公之殁也,远近伤悲。"一代名将竟以"舆榇就路"(《新唐书》语)的凄凉方式,终结了曾立下"安西置堡"(《旧唐书·郭元振传》)等赫赫功勋的传奇人生。

后世史家常引此事为玄宗整肃军纪之例,《贞观政要·论赦令》李翰注云:"骊山讲武,郭元振以失仪抵罪,虽勋旧不贷。"然《大唐新语·惩戒》亦载时论:"元振有翊赞大功,而晚节遭谴,君子惜之。"其人生结局,恰如张说在行状中所叹:"功成身黜,自古同悲。"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厌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思从汉南猎,一见汉家尘。 闻有南河信,传闻杀画...

2025年07月05日

青楼含日光,绿池起风色。赠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极。 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

2025年07月05日

邀欢空伫立,望美频回顾。何时复采菱,江中密相遇。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

2025年07月05日

北极严气升,南至温风谢。调丝竞短歌,拂枕怜长夜。 帷横双翡翠,被卷两鸳鸯。婉态不自得,宛转君王床。

2025年07月05日

江水春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郭元振同年出生

李显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与郭元振同年出生

沈佺期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与郭元振同年出生

郭震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

与郭元振同年出生

宋之问

656年-712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贡献。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但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较为清新。然而,宋之问人品备受争议,为求仕途谄媚权贵,行事多有不端。

与郭元振同年出生

王琚

656年-746年

王琚,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官员。少孤而聪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炼之学。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的密友。王同皎谋诛武三思,事泄遇害,王琚逃亡。后依附唐玄宗,参与诛杀太平公主的谋划,以功拜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为外州刺史,天宝五年卒,时年九十岁。

比郭元振大1岁

韩思复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