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野井

2025年07月05日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郭震

译文

野井
荒野中的水井
纵无汲引味清澄
即便无人打水,井水依然清澈甘甜
冷浸寒空月一轮
冰冷的井水倒映着寒空中一轮明月
凿处若教当要路
倘若这口井开凿在交通要道上
为君常济往来人
定能常年为南来北往的行人解渴

词语注释

汲引(jí yǐn):打水,从井中取水
清澄(qīng chéng):清澈透明
冷浸(lěng jìn):冰冷的浸泡,此处指井水冰冷
寒空(hán kōng):寒冷的天空
一轮(yī lún):数量词,指一个月亮
凿处(záo chù):开凿的地方,指水井的位置
要路(yào lù):交通要道
济(jì):帮助,救济

创作背景

野井孤悬于荒径之畔,凿于唐末乱世。其时烽燧频举,河洛丘墟,而辘轳之声犹在耳。诗人陆龟蒙杖藜行吟至此,见寒月沉璧于幽泉,忽忆《周易》"井渫不食"之典,遂有斯咏。

井台石甃已生苍藓,乃天祐年间乡民所凿。本欲济南亩耕夫,然朱温篡政后,官道改途,此井遂湮于蔓草。龟蒙夜宿废驿,闻更夫言:"昔年贩缯者多毙于渴,使井在通衢..."语未竟而诗人已怆然。

其创作时以指叩残甃,清越如磬。忽悟井德之恒,不因汲引而改其澄澈,犹君子之守。遂化用王维"清浅白石滩"句意,更翻新境:彼写自然之静美,此喻士人之贞刚。后两句暗合元结《舂陵行》"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之思,然托物愈婉,讽时愈深。

赏析

野井的意象如一幅水墨小品,以最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深邃的意境。那口被遗忘在荒野的井,井水"清澄"如镜,倒映着"寒空月一轮",构成空灵澄澈的宇宙微缩。学者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口无人汲引的野井,恰似诗人独立遗世的精神写照,寒月清辉与井水相融,传递着唐人特有的孤高气韵。

"冷浸"二字堪称诗眼,既写月华浸润井水的物理状态,又暗喻诗人澄明的心境被孤寂渗透。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使无情者有情,若有见者",让无机质的井月获得了生命的温度。寒空的月色本属寻常,但经井水"浸"染后,便有了触手可及的质感。

后两句陡然转折,展现儒家济世情怀的觉醒。"要路"与"往来人"的设想,使静止的意象产生时空张力。叶嘉莹解读此诗时强调:"唐人咏物常于收束处见精神",这口甘于寂寞的野井,一旦遇到机遇便愿"常济"众生,恰似古代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理想。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这种转折"于平淡中见奇崛",将物理特性升华为道德象征。

全诗以井喻人的手法浑然天成。野井的"清澄"本质象征高洁品格,"无汲引"的处境暗指怀才不遇,而末句的济世之志则昭示着积极用世的精神。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诗"物我双写,心迹互映",短短二十八字间,完成了从隐逸到入世的精神跋涉,展现了中国文人"既超然物外又心系苍生"的完整人格。

点评

野井之诗,以寻常物象见天地心,恰如司空图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首句"纵无汲引味清澄"暗合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之境,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等笔法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寒月浸井之象,令人想见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的澄明宇宙。

东坡居士曾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此诗后联忽转人世关怀,恰印证其理。钱锺书《谈艺录》谓:"唐诗之妙,在虚处传神,实处见力","凿处若教当要路"之转,正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仁者襟怀。末句"为君常济往来人",叶嘉莹先生解为"唐人小诗中罕见的大气象",看似咏物,实乃"以物观我,万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语)。

此诗肌理,正如皎然《诗式》所云"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一口荒郊野井,竟照见唐人"即世而超然"的精神标高。严羽《沧浪诗话》称盛唐诗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作堪为注脚——寒月清泉中,自有亘古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