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米囊花

2025年07月05日

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
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

郭震

译文

米囊花
罂粟花
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
花儿盛开,徒然说比野草美丽;结出果实,又何曾救济过百姓?
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
反而嘲笑田间稻谷与黍麦,从未听过丝竹管弦,虚度了青春年华。

词语注释

米囊花:即罂粟花,古代称‘米囊花’,因其果实形似米囊。
黍(shǔ):一种谷物,古代重要粮食作物,亦称黄米。
弦管:指音乐,这里比喻繁华享乐的生活。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野径旁,米囊花正开得恣意。绛紫花瓣在风中摇曳如绸,其艳丽之态确乎胜过寻常草木,引得游宦文人驻足题咏。然此花实为罂粟别种,唐时由拂菻国沿丝路传入中土,初作观赏之用。

诗人捻须而立,忆及《新修本草》所载"米囊子可疗疾",然眼前绚烂花朵却未见滋养黎民。彼时关中连岁旱蝗,野田禾黍萎黄,太仓粟米日渐空虚。忽有教坊弦管声自达官别业飘来,那些朱门显贵正赏玩着胡商贩来的异卉奇珍。

米囊花在风中簌簌作响,似在嘲弄田间耒耜的沉默。诗人以竹枝蘸墨,将"济得民"三字写得极重——此非独讽花之无用,更刺时人耽溺虚华。天宝年间的盛世表象,正如此花般绚烂却无实,而真正的五谷精华,竟在弦管声中老去了青春。

赏析

暮春时节读到这首咏物诗,总觉有缕缕暗香从纸页间浮出。米囊花即罂粟的别称,诗人以冷峻笔锋剥开其华美外衣,首句"开花空道胜于草"便道破天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句"以艳质写荒凉,愈见其哀",那灼灼其华的花朵不过虚张声势,终究与野草无异。

"结实何曾济得民"七字如金石坠地。学者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分析此句时强调:"诗人将批判锋芒藏于农事意象,米囊花果实不能果腹,反成毒物,与'济民'形成残酷反讽。"这种对民生疾苦的隐忧,恰似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变奏,只是更含蓄更深沉。

转笔处忽生奇趣,"却笑野田禾与黍"的拟人手法令人拍案。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激赏这一"笑"字:"以花之轻狂笑禾黍之朴讷,愈显诗人悲悯。禾黍实乃民命所系,此处'笑'中带血。"而"不闻弦管过青春"更将批判推向高潮,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于此可见——禾黍不会如米囊花般招摇,却在沉默中滋养苍生。

全诗犹如一幅工笔重彩的没骨画,表面写花实乃写世相。学者叶嘉莹曾以"以艳笔写哀思"概括此类咏物诗特质,米囊花在此既是具体物象,又成时代隐喻。那些虚有其表却无益于民的事物,在历史长河中何尝不是永远开谢的米囊花?而真正的生命价值,永远属于野田里静默生长的禾黍。

点评

此诗以米囊花为题,却道尽世间虚华之悲。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咏物诗贵有寄托,此篇以野花讥显贵,弦管喻虚名,字字皆作金石声。"

"开花空道胜于草"一句,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尤为激赏:"'空道'二字力透纸背,所谓'色厉内荏'者,正是此花写照。诗人以冷眼观物,而热肠讽世。"

末句"不闻弦管过青春",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此句与陶渊明《饮酒》诗并论:"陶诗'采菊东篱下'见真趣,此句'不闻弦管'见真性情。一恬淡一孤愤,皆能以草木之言,发天地之叹。"

当代诗人余光中更指其结构精妙:"前两句如工笔写生,后两句忽转写意。禾黍不言而自有千钧之力,弦管过处尽是盛衰之叹,此等笔法,非大匠不能为也。"